小時候被罰「跪地主公」、「扭耳仔」是等閒事;長大後,文明了,遇上頑劣豆丁,近年流行用naughty corner。Naughty corner(冷靜角),令頑皮小孩冷靜,知錯道歉。不過,外國流行的教育方法未必一定就啱用,動輒用這套「家法」侍候,豆丁又是否一定會乖呢?
撰文:盧嘉迪
攝影:劉永發
反對:忽視孩子 會有反效果
國際幼兒學校Safari Kid校長Karen Kelly指出,現今在歐美已很少人用naughty corner,「naughty corner再不是流行教養方式,家長幫助孩子明白自己更重要,應給他們表達機會,當他們情緒平穩下來再溝通。」
Karen說,幼兒的情緒智商仍在發展,尚未能自我控制情緒,明白自己的行為,亦未能用清晰的語句表達自己,於是以哭鬧宣洩。大人需要令孩子冷靜下來,不是放在naughty corner忽視他們,這樣反而會有負面效果。父母要有耐性,等孩子情緒慢慢平服,才問他發脾氣的原因,這便是溝通的開始,「要用簡單的語言發問,當得悉原因後,父母要解釋給孩子知道發脾氣是不對的。」
豆丁「包拗頸」,你越叫他不要做,他偏要做,又應如何處理?Karen說,不想小朋友爬高,應不斷說:"Stop climbing!"而不是說No,「否則,孩子一定說Yes,因為他們正在學習相反概念;你講stop,抓緊重點字眼,重複講,幼兒才明白。」
贊成:孩子冷靜後會知錯
「Naughty corner,名字已很負面,想到是懲罰。我們會稱作silent corner,冷靜角。」Child Focus註冊社工李綺瑩(Astor)說。從正面來看,冷靜角乃幫助幼兒控制情緒,並有清晰的規則,「家長要用冷靜角,一定要建立慣性,從小開始用(約一歲多),讓小孩明白自己要冷靜下來。家長從旁觀察小孩情緒轉變:喊少咗,表情亦平和下來,才詢問他的需要,畀毛巾他抹眼淚,告訴他,喊完舒服些可以出番來──不是忽視他,忽視對小朋友來說是懲罰。接着,再跟小朋友談先前發生過的事,他們會較易明白自己犯的錯。」
Astor表示,中國傳統家長愛用權威令子女知錯,會罰面壁思過,甚至跪地;西方家長則重視平等溝通,藉此令小朋友明白過錯,「面壁,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甚麼,可以是發呆,沒太大作用。反而用naughty corner,只短暫不理睬孩子,待他冷靜後再與他溝通,會令孩子更易接受意見。」
家長又點睇?
家規各不同,naughty corner有沒有效,還是媽媽最清楚。王太(Karen)育有一名五歲半兒子柏淳和兩歲女兒苡淳,家中有專用作罰企之角落,兩兄妹都最怕罰企,「哥哥細個時太興奮,亂叫周圍走,會叫他在那個角落冷靜,就算現在,都是十五分鐘左右,不會多過半小時。」至於妹妹,每次頑皮,例必罰企,「企一陣,會問她剛才發生乜事,點解要罰企,她諗一陣會識講,例如『妹妹玩水水濕咗,sorry!』當然,她會重犯,不過都要教她,等她記得。」
有時naughty corner沒用,王太便會出絕招,「妹妹很曳,我都會用『不求人』打手仔,當然不會很大力;『不求人』對哥哥也有威嚇作用,會即時收斂。」皆因柏淳三、四歲時,曾在夜晚掟書落街,「幸好樓下是平台,夜晚沒有人,那次用『不求人』打他屁股,他現在還記得,亦未試過再掟嘢落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