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大師何藩從美國回香港開他的回顧展,二十多年未見,相約一聚。
何藩的光影作品極是動人,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在他的鏡頭下如夢如幻,行駛的電車,路上的行人,挑伕,黃包車伕,都在晨光暮色中拖着長長的身影,清靜的海傍,光暈團團的石板街,帆布簷篷此起彼落隔散的陽光,嬉戲的兒童跑過,揹着嬰孩的買菜女人經過。一幅幅構圖精妙的照片,用光影和綫條讓人看到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物是人非之中,有一份莫名的親切。
何藩當年住在麥當勞道,從家裏出來,帶着一架祿萊雙鏡反光相機(Rolleiflex),沿山道而下,見到可拍的景色人物就按下快門。他的許多傑作都是用這一架相機拍下的,沒有用太多設備,也沒有像單反相機那樣可換的鏡頭。他說,即使成名之後,他還是用那架相機拍照,同行常笑他設備簡陋,但他認為一張動人的照片最重要的因素是用心。用心,關懷人文,才能在按下快門那一剎那成全好作品。然後就是有趣的暗房技術,許多今天用電腦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的後期效果,當年全部靠人手和腦筋,那是技術部份,豐富了拍攝藝術。經歷過菲林年代的攝影愛好者都知道,那是非常好玩非常有滿足感的事情。
1994年何藩退休移民美國,帶去的大批舊作令美國收藏家如獲至寶,在當地出版的攝影集也十分暢銷。他說本來移民的時候行李多,曾想把舊照片都扔掉算了,後來有點不捨得,還是裝箱走了,不料到了美國,遇到識貨之人,越舊的價值越高,竟成一個寶藏,連自己都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