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豪坊阻風 砵蘭街空氣差規劃失當 學者倡「逐忽打通」

朗豪坊阻風 砵蘭街空氣差
規劃失當 學者倡「逐忽打通」

【本報訊】旺角近日怒火街頭,但原來朗豪坊造成屏風效應,令砵蘭街如都市翳焗暗角。中文大學建築系學者指出,全港的風流量於過去50年間由3米/秒,下跌至現時的1米/秒以下,即由海旁涼風變成撥扇微風,觀塘、荃灣、旺角和銅鑼灣四區,更因規劃問題成為屏風效應重災區,部份街道氣溫較一般高3至4℃。學者促政府勿盲目覓地建屋,規劃時要重視城市生活的可持續性。 
記者:陳凱迎

中大建築學教授吳恩融領導的團隊,2003年起研究香港的城市通風環境,團隊曾協助政府撰寫《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關於通風的部份,並協助規劃署進行多個項目的通風設計。
吳說,政府發展上環和啟德等項目時,其團隊都有提意見,可是並非每個建議也獲接納,以啟德為例,政府擬提高發展密度,吳表明不認同,結果政府都將發展密度增加一成,「有時都要『袋住先』,好在啟晴邨嗰度嘅座向都有調整,(對空氣流通)影響冇咁大」。

令氣溫上升 易積聚細菌

然而,觀塘、銅鑼灣、荃灣和旺角均早已成為屏風效應的重災區,部份街道氣溫較一般高3至4℃。吳舉例,旺角朗豪坊如區內大屏風,毗鄰的砵蘭街空氣質素明顯較差及侷促。他促政府覓地起樓的同時,也要按科學數據考慮兼顧環境,「唔係好似『8萬5』咁,盲舂舂亂估,係要睇科學數據,設計上作改善,係好麻煩,但都要做」。他舉例政府可購買旺角部份地段,「逐忽逐忽打番通」,解決屏風問題。
吳的團隊最近與德國研究人員合作,利用相等於10萬部桌面電腦同時操作的超級電腦模擬技術,分析香港的氣候及通風狀況,預計城市發展規劃對現有環境的影響。例如於尖沙嘴,可透過相關技術發現從尖東海旁而來的風,到了加連威老道和金馬倫道一帶,就如置身「死角」被樓宇擋住,除令氣溫上升,也容易積聚細菌。他建議,將上述兩條路劃作行人專區及將之綠化,成為「風廊」,改善空氣流通。

【尖沙嘴風向圖】 

圖中代表空氣流動的氣球,於加連威老道及金馬倫道等樓宇中被困,猶如進入「死角」(紅箭嘴示),令該帶較侷促;相反加拿分道近加連威老道上空(藍箭嘴示),空氣流動較佳。
中大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