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滬港通於上周一通車,對市場帶來的短暫刺激已逐漸消退,但其實滬港通並非單純的短線炒作概念,而是中港兩地股市互聯互通(Mutual Market Access,簡稱MMA)計劃的起步。隨着計劃逐步擴闊,兩地股票市場的各種分歧將漸趨一致,長遠帶來更多投資機會。
港交所(388)資料顯示,在上周一滬港通推出首日,透過滬股通買入A股的每日額度,在午後2時前已用罄,最後完成的交易佔額度約93%,相反以港股通買入港股的額度只用了約17%。第二日交投顯著減少,港股通額度僅用了約8%,滬股通則用了37%。從數字上來看,投資者對滬港通的反應似乎未如理想,但我們認為這是由於兩地股市正值開通初期,市場仍處摸索階段,投資者應將注意力集中在計劃帶來的長遠裨益。
規模將逐步擴大
滬港通是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重要一環,雖然在現階段的滬港通計劃內,香港及海外投資者僅可買賣指定的上海A股,並設有每日額度及總額度,但相信交易額度在日後將逐步加大,投資範圍亦可望擴展至深圳A股,屆時將有更多上市公司及市場參與者能夠受惠。
根據全球證券交易所聯會截至今年10月底止資料,上海證交所是全球規模第七大的股票交易所,總市值約2.96萬億美元,緊隨排名第六、總市值3.26萬億美元的港交所。若加上總市值1.95萬億美元的深圳交易所,中國股市規模已超越香港。
更重要的是,內地A股上市公司涉及的行業領域廣闊,而且包括不同市值規模的股票。相比之下,在港同時上市的股票不僅數目較少,而且大多數為金融及能源等行業內的較大型企業。滬港通計劃開通後,本地投資者將可涉足例如非必需消費品、媒體、娛樂、高科技及工業股等,一些可望因國內持續改革及消費模式轉變而獲益的行業。同樣地,隨着互聯互通計劃開放至更多不同類型的港股,國內投資者亦有機會投資本港的中小型增長股。我們相信,當兩地股市互通程度日漸增加,將可拉近估值差距,令市場更有效率。
BlackRock貝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