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坐月調理,中醫認為產後坐月階段是調整體質的好時機。分娩時的體力消耗和產創出血,耗氣傷陰,產後陰血驟虛,陰不斂陽,陽氣易浮,容易出現產後病。《金匱要略》有云:「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由於氣血虧虛,產後還可能出現惡露不絕、眩暈、腹痛、身痛、缺乳、抑鬱等多種疾病,故產褥期的調養尤為重要。
產後第一周以化瘀生新為主。此時主要是調節子宮收縮、幫助子宮順利排除惡露,着重體力恢復。產後第二周着重健脾養胃、調養氣血,亦會兼顧利水消腫、改善便秘。腸胃功能佳,往後的進補才能吸收。但此階段用藥不能過於溫燥,因惡露未淨或體質燥熱者,過補可能會出現副作用。產後第三、四周則強調氣血雙補、補腎強筋骨。此時可根據個人體質,使用比較溫補的中藥補養氣血。另外,針對產後奶水不足、乳腺發炎、退乳需要、水腫、汗多等情況,在各階段可配合運用相應的中藥。
產後中醫調理,需按個人體質的不同,調理方法有異。體質平和的產婦不一定需要處方藥物調補,可針對症狀或分階段以中藥食療調理。切勿自行胡亂購買或配製藥方進補。
產後多虛多瘀,應忌食生冷、寒涼之品。生冷傷脾胃,寒涼則影響氣血運行,導致惡露不下,會致腹痛、身痛等多種疾病。另產後耗血傷津,多陰虛內熱,應忌食辛辣大熱食物。進食過量則致津虧腸燥,引起便秘、痔瘡等,還可能通過乳汁影響嬰兒的腸胃功能。
撰文: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醫師陳小琴
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