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某屋邨在一日之內發生三起自殺事件,引起多家媒體以顯著甚至聳動的方式報道。不幸事件連續發生,進而引發社會與媒體的關注與討論,我們可以理解。如果媒體可以將討論引向如何吸取教訓、防止更多不幸事件的發生,悲劇或可成為推動政府和社區改善環境、增加支援和完善服務的契機。相反地,如果媒體花費篇幅、精力將事發地渲染為陰森、恐怖的地方,或以玄學觀點解讀事件,只會令當地居民飽受精神困擾,令政府、社區無動力做出任何改善,令弱勢社群的處境更加雪上加霜。社區中有類似困境的人,也可能因媒體的渲染報道而產生仿效行為。
相較之下,一些媒體(如《蘋果日報》)試圖發掘死者生前的壓力事件,如身體疾病,並訪問專家,提供因應之道與治療方式。此種從事實出發,提供求助資訊的報道方式,或能鼓舞處於相同困境的人尋求適當協助,進而防止自殺事件的發生。事實上,只有極少數的慢性病患最終自殺身亡,而且經常是在情緒抑鬱、絕望的狀態下,大部份的患者仍積極求生,尋求幫助與治療。因此媒體應避免使用「患病自殺」之類的短語,以免造成患病就可能自殺的刻板印象。
香港人雖然以低死亡率與高壽自豪,但在老齡化社會中,我們不僅重視壽命的延長,更追求生命的品質。如何改善醫療照顧品質,兼顧身、心健康,不單治療「疾病」,也要提供對「人」的完整照護,並增進慢性疾病照護的人性化和可及度,值得政府相關單位慎思。
在香港,有一些社會組織(例如生命熱線)已經在提供長者的外展情緒支援服務。本中心也曾在東區開展的一項社區項目,集合政府(如警方、社署、房屋署)、醫院、非政府組織和學術研究團體的力量,共同商討及推動防止自殺的工作。舉例說,曾接受提升防止自殺意識訓練的保安人員,因為注意到大廈內有潛在自殺風險的人士,不僅即時與警方聯繫,並說服對方接受社會福利服務。以我們至目前為止的經驗來看,如此團結社區各持份者一起預防自殺的措施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值得其他社區參考。
此外,亦有媒體報道區議員的評論,認為發生自殺事件的屋邨走道圍欄過低,恐怕增加墜樓危險。去年有一項跨國研究,發現在主要墜落自殺地點(如橋樑)架設護欄或安全網後,整個地區的墜落自殺率下降了28%,顯示這些防護措施有預防效果。其中一個案例,是在英國一座橋樑上新增高約兩公尺,在最高處向內彎折的細鋼架。細鋼架本身從遠處觀看根本無法發覺,也不影響美觀,但能夠增加跳橋難度,減少了衝動下自殺的風險。因此,增加圍欄的高度和安全性,值得房屋署進一步評估與執行。
大多數自殺均非單一因素造成,因此世界衞生組織推動「公共衞生取向」的預防策略,包括上述的改善媒體報道、環境安全、社區資源、以及疾病照護等。世界衞生組織曾經強調:「精神不健康,就無健康可言」。我們呼籲媒體、社區、政府以及其他持份者都能從悲劇中吸取教訓,攜手防止自殺、挽救生命、促進身心健康。
張書森、程綺瑾、葉兆輝
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博士後研究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