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初衷】
北水南下尋殼,就連創業板殼價都被推高至逾2億元,在殼股供不應求下,促使近年資本市場積極在創板「啤殼」,統計去年至今年第三季,不足兩年創業板共39家公司上市,為對上五年的總和,足證創板淪為啤殼工場。
上市前已有殼主
所謂「啤殼」,即公司上市並非為了集資壯大本業,而是為了取得上市地位後方便出售控股權;有的更早於上市前已計劃好賣盤,甚至搵定新殼主「落定」,即所謂「期殼」,意指新殼主在上市時認購部份股份「落定」,在協議期後大股東會將控股權轉予新殼主,完成整個賣殼交易。
投行人士熱衷於創板「啤殼」,其中因為創板上市門檻較低,最低要求公司之前兩年錄得正現金流2,000萬元,加上創板集資只是數千萬元,「圍飛」容易,又易炒上。投行人士指出,內地投資者對主板還是創板殼其實並不太介意,有「殼后」稱號的金利豐(1031)行政總裁朱李月華表示,「近期市場股權買賣確較活躍,多了企業借香港作為平台擴充業務」。資深投行人士溫天納更預期,不久將來深港通定會開通,深圳上市公司以中小企業為主,創業板公司最終有機開放予內地投資者買賣,將為創板公司提供一個新的投資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