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不退場機制(自由撰稿人 胡平) - 胡平

奇特的不退場機制
(自由撰稿人 胡平) - 胡平

香港爭取真普選的佔中行動,在11月26日進入第60天。佔中行動何處去?這場爭取真普選的民主運動何時撤出佔領區,轉化為其他方式的抗爭?這既是參與者面臨的逼切問題,也是當下全香港關注的焦點。
40天前,我曾撰文呼籲建立退場機制。從現場的情況看,佔中行動並不是沒有相應的機制,然而它並不是退場機制,它倒更像是不退場機制。
早在10月12日,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在《政好星期天》電台節目裏就說過,關於撤離佔領地區的動議,只要有任何一個佔中領導成員反對,就被否決。事實上,據了解,佔中領導小組曾多次表決,都是大多數人贊成撤離,少數人反對,結果是被否決。這看上去很荒謬。一場高舉民主大旗的群眾運動,怎麼會甘願落入「多數服從少數」的反民主陷阱而不能自拔呢?這不能不令人回想起當年八九民運發生過的同樣的事。
1989年5月18日,學生代表和黨國領導人見面。學生領袖吾爾開希對國務院總理李鵬說:「現在的問題,不在於要說服我們這些人,我們很想讓同學們離開廣場,廣場上現在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99.9%服從0.1%;如果有一個絕食同學不離開廣場,廣場上的其他幾千個絕食同學也不會離開。」
為甚麼在八九民運和這次佔中行動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多數人甘願服從少數人的奇特局面呢?其中原因,說來也很簡單。那無非是主張撤離的大多數人覺得,把少數留守者扔下不管,任憑他們餐風露宿承受風險,心裏過意不去;為了有難同當,所以只好遷就少數,留下來和他們一道繼續堅守。
誰不從歷史經驗中吸取教訓,誰就很容易重複前人犯過的同樣的錯誤。這次佔中行動顯然沒有從八九民運中吸取必要的教訓,正好重複了前人犯過的同樣的錯誤。佔中行動建立起了解決「撤」與「不撤」爭論的某種機制,但可惜不是退場機制而成了不退場機制。
直到現在,仍有一些佔中領導者主張要「共同進退」。所謂「共同進退」,就是只要有人不退,我們大家就都不退。哪怕堅持不退的人只是很少的少數,主張退的多數人也要放棄自己的主張,陪着這少數人一齊不退。美其名曰「要贏一起贏,要輸一起輸」。如果你不滿足於已經贏得的成果,硬要把贏的標準定得太高,高到這一次佔中行動根本不可能達到,於是就只好「要輸一起輸」了。
問題是,「要輸一起輸」究竟對誰好呢?既然「要輸一起輸」明顯只對當局好、對專制好;對港人並不好、對民主並不好,為甚麼非要走到那一步呢?
日前,佔中三子透露,他們擬於12月5日自首,他們的和平佔中將隨之退場。此舉在佔中者群體中引起較大反響。學生領袖表示他們不打算去自首,而寧可等警察清場被捕。對此,佔中三子之一朱耀明牧師絕不認同。朱牧師說,等到被清場被帶走,就會顯得這場運動的軟弱無力。若能在最興旺時撤退,能讓你想像到有股力量,這才是對政府構成極大威脅。
問題就在這裏,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但主動撤還是被動撤,在氣勢高漲的時候撤還是在氣勢滑落的時候撤,效果絕對大不一樣。

胡平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