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建議 通識刪社區課題學民:扼殺學生關心社會第一步

教育局建議 通識刪社區課題
學民:扼殺學生關心社會第一步

【本報訊】教育局就檢討17科高中科目展開諮詢,當中被指促使學生投入雨傘運動的通識科,當局提出刪除「人際關係」單元中探討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原因,再「斬件」將小部份滲入「今日香港」單元,教育局解釋指兩單元有重複內容。學民思潮指探討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是學生關心社會之始,質疑當局有政治動機,「扼殺學生關心社會第一步」。
記者:倪清江 袁柏恩 馬志剛

教育局昨起展開新學制中期檢討及前瞻諮詢,為期三個月至明年2月28日。昨上載17科修訂建議,由於建制派近期群起攻擊通識科「教壞」學生,令這科的修訂成為焦點,全科六個單元的「探討問題」及課程「說明」都有調整。

課程內容沒列明公民抗命

通識科內容大概由學生個人議題,推展到香港社會、中國及世界,包含個人成長、政治、法治、公共衞生、科技和環保。教育局消息人士昨再否定這科要設立及審批教科書,但稱會輯錄相關資料成為一套教材套,但不強制教師使用,明年初推出。
佔中三子之一的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所提倡的法治四大層次和公民抗命,都獲不少教科書和教師納入為單元二「今日香港」的主題2「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今次諮詢對這部份沒有刪減。消息人士表示,課程內容沒有列明公民抗命,拒評是否超出課程。此外,當局也沒有如傳聞刪減政治和增加《基本法》內容。
不過原列於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主題2「人際關係」內,探討香港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原因的部份,教育局建議刪除。該議題着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影響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因素,如歸屬感、身份認同、責任感、利他主義等,並分析他們在社區事務上的互相聯繫方法,如義工、使用公共設施時為他人設想。
教育局解釋,單元二也有探討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議題,與單元一重複,故提出改在「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主題框架探討身份認同和責任感;並在政府回應不同利益群體訴求部份,加入包括青少年作為例子之一。
探討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原因在單元一是獨立一個議題,但被「肢解」放入單元一成為其中一小部份,並且只作例子,即教師可不必與學生探討。
首屆新高中畢業生、學民思潮發言人黎汶洛對當局建議感到失望。他指這部份是探討學生由個人層面去關心社區,如商場易手後對居民影響,再跳出關心社會及國家,他質疑有政治原因,「係互相緊扣,唔係重複……𠵱家扼殺關心社會第一步」。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指,通識科「減磅」是學界共識,但當局在諮詢期應就刪減探討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一事多作解釋,以釋學界疑慮。

高中通識科被指促使學生投入雨傘運動,成為了不少建制派的眼中釘。資料圖片

約1,500名中學生於9.26曾罷課,爭取真普選。

諮詢學校將卷一變選答題

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許承恩指該探討問題講述如何關心社會,如由看新聞到投票再到參加政黨,他指與單元二略有重複,理解教育局建議。
教育局發給各校的問卷中,詢問是否需要修改課程內容及考試形式。首三屆文憑試通識科卷一必答題,均有至少一條政治題,建制派因而批評通識政治化,倡議卷一可如卷二改為選答題,今次問卷也就此諮詢各校。
考試及評核局消息人士指出,必答題很有用,可考學生共通能力。許承恩認為若最終轉為選答題,意味學生可放棄某些課程,包括不讀政治議題。
另外,單元二「身份和身份認同」將探討新移民、新界原居民和少數族裔怎樣發展身份認同,全部刪去,把焦點放在探究港人的本地、國家及世界多元身份。

高中通識科重要修訂建議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主題2:人際關係
修訂:刪除「甚麼因素促使香港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
教育局解釋:該內容在單元二主題1亦會涉及,故此單元一刪除

單元二:今日香港──主題2: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修 訂:影響參與程度和形式的因素,例子增加「個人方面,例如身份認同、責任感、利他主義、自我實現」;政府與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加入「青少年」成為其中一個選項
教育局解釋:因應單元一改動,將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在此主題2內一併處理,令探究範圍更為全面

單元二:今日香港──主題3:身份和身份認同
修訂:删除探討問題「不同的社群,如新來港人士、新界原居民和少數族裔,他們怎樣發展身份認同?」
教育局解釋:減輕整體教學份量,並可將探究焦點更清晰地集中於香港居民的本地、國家及世界的多元身份

資料來源: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