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領袖都喪失權威時(自由撰稿人 貝加爾) - 貝加爾

當所有領袖都喪失權威時
(自由撰稿人 貝加爾) - 貝加爾

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過行政法令,推動移民法案,準備讓在美的大量非法移民獲得公民權。這做法儘管受到共和黨非議,但也惹來很多掌聲,這在大西洋的彼岸是難以想像的。歐洲排外疑歐的極右民粹風正處於廿年來的最高點,去年的歐洲議會選舉,多個極右政黨都旗開得勝,尤以歐盟的核心,法國的國民陣線、英國的獨立黨、德國的新選項黨最惹人矚目。獨立黨近月更在國會補選中多番勝出,以拋離自民黨之勢逼近保守及工黨兩大巨頭。
美國除了原住民之外,無論是歐裔白人、非裔、亞裔、拉丁裔等都是外來移民,右翼所說要保衞白人國家,驅逐新移民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不同於美國,歐洲傳統上是白人耶教文化所主導的,中東的伊斯蘭人口,尤其是近年的極端主義,以及其他非白人移民都被視為外來者。
以德國為例,新選項黨表現最好的地區是薩克森以及前東德的地區。儘管兩德統一經已二十五年,但東西德的經濟差距依然明顯,教育程度及失業率於東德便明顯滯後,這也是導致極右思想滋長的原因。在現實遭受挫折的很容易便將經社歷史問題簡單概括,然後將責任推給新來弱勢的少數移民,指他們搶走福利及飯碗。這種抱怨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這也可解釋希臘新納粹主義政黨金色黎明何以在歐債危機後迅速崛起。
極右民粹勢力崛起的同時也會惹來左翼的反撲。同樣是受歐債問題困擾的西班牙,左翼政黨Podemos便在社交網絡人氣急升,成為左右明年大選大局的關鍵。歐洲極右紛紛要抽歐盟後腿,左翼剛要挑戰美國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以及柏林默克爾的緊縮政策,法國偏左的社會黨奧朗德反緊縮的改革成效不彰,歐洲兩極化趨勢及英西兩國大選,只會為來年更添多事之秋。
香港佔領運動因衝擊立法會而浮面的內訌,除了是激進和溫和路線之磨擦外,也隱含了左右角力的暗湧。所謂「左膠」已被濫用為沒有意義的名詞,左翼也不一定與「左膠」意識形態相同,反之更可能相反,但無疑被攻擊為「左膠」的數位主要社運人士,都可歸類為偏左,而攻擊「左膠」最力者,不外乎以陳雲為首的城邦或右翼本土論者,而有趣的是他們恰巧都是主張武力的激進路線。
從天星到菜園村,本土運動都是以土地正義、基層民主等左翼思想為基調,但到了一𤳙年政改泛民陣營內訌而士氣低迷後,陳雲提倡「蝗蟲論」,本土論述忽而急劇右傾,將反移民及排外放成了本土的首要議題,這跟歐洲的極右思想皆有相似之處,大眾對政治現狀及政客無能的不滿,經濟的問題以及與外來人口文化差異等原因。陳雲也毫不忌諱用上納粹的煽動字眼,如「生存空間」(Lebensraum)、「刀刺在背」(Dolchstosslegende)攻擊大陸人、左翼、建制泛民政黨。
不過與歐洲不同的是,香港和美國人口絕大部份都是移民而來,甚至很多都是從大陸南來,以該理由反對大陸新移民顯然站不住腳。當然,香港不可能無節制收容外來人口,所以香港政府應該爭取在人口政策的主導權,但這是政策問題,跟族群、種族不應劃上關係,而移民人口在空間及資源容許的情況下,亦應該留意其促進新陳代謝、文化多元、思想創新的作用。
極右民粹的潘朵拉盒子已重開,在社運及知識界激辯多時的排陸及移民問題雖被佔領運動的議題蓋過,但在溫和與激進路線之間,左右兩翼的角力並未休止。在訴諸情感,非黑即白的極右本土論述帶到佔領區,不能避免釀成追求革命熱誠及勇武,執行運動絕對性的盲動激進表現。當所有領袖及政團都喪失可以服眾的道德權威時,佔領運動及整個民主運動的左右之爭只會越見針對性和攻擊性,這不是令人感到樂觀的現象。

貝加爾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