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專題三之一】
15年前的今日,首批兩隻創業板的頭炮股份正式上市,為本地股票市場的歷史寫下新一頁。由最初作為孕育新興行業的搖籃轉變成現時為主板的託兒所,撫今追昔15年,本報將一連三日回顧創業板的過去,檢視現時的發展,以及探討未來的方向。談起創業板的過去,本報訪問了羅嘉瑞、馬時亨及彭沛然三位與創業板創立及成長有密切關係的財金圈名人,有人說創業板曾經成功,有人說是生不逢時,亦有人認為是一項創舉。
記者:吳永強 石永樂 黃翹恩
創業板面世15周年,不得不提及的人是有「創業板之父」稱號的羅嘉瑞。由創業板籌備至誕生的過程,一直出謀獻策的羅嘉瑞認為,創業板的成立可以說是一件成功的事。
不過,自2008年創業板落實改革,與當初設板的原意有別,羅嘉瑞亦似乎對已「變質」的創業板感到可惜。
盼再變身 做科技板
一手設計及成立創業板的羅嘉瑞,早在負責籌備創業板的「市場工作小組」中擔任主席。曾任聯交所創業板助理總監的彭沛然亦認為,「Dr. Lo(羅嘉瑞)係其中一個最重要嘅人,佢自己擺好多時間落去」。事實上,羅嘉瑞在1999年至2003年擔任首位創業板上市委員會主席期間,亦是創業板最輝煌的時間,當時他更邀得首富李嘉誠的tom.com(現稱TOM集團、2383)在創業板上市,引起全城瘋狂認購,成為一時佳話。作為當時人的羅嘉瑞早前接受本報訪問時亦表示,「到我走嘅時候,好成功的」!
不過,創業板在科網股爆破後曾經歷一段低潮,2003年政府委任的特別專家報告亦狠批「創業板市場並沒有被視為成功例子……多隻股票的表現差勁」。在2008年港交所(388)決定改變創業板的定位,變成晉身主板的跳板,更被市場戲稱為「二奶板」。對於「親生仔」淪為不被重視的「二奶板」,羅嘉瑞似乎亦感到可惜,「(𠵱家)好像已經沉咗落去」,更直指「(創業板)好似做咗個垃圾桶咁,係唔得㗎」!
他認為創業板應該要再「變身」,再一次趕上近年重燃的科網熱潮,「應該要好似美國的NASDAQ(納斯達克)咁呢,係科技板,果啲創新嘅公司,成長型嘅公司,希望有個機會變大。唔好永遠都係二奶板咁,就唔係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