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視開台,觀眾勁讚,說《警界線》和《選戰》「很有電影感」。
一句「很有電影感」,就似乎認定神劇,然而追讀坊間說法,「電影感」所指原來不外乎「劇情緊湊」、「現場實景」或「直迫美劇」等簡化用語!值得提問的,是究竟「電影感」為何?港視劇集又是否真有電影感,而能與無綫劇集較勁?
其實早於十九世紀末發明的電影,較比它遲發明四五十年、到1960年代才逐漸普及的電視,一直主導了觀眾對影像奇觀的要求,包括大銀幕、闊畫面、遠近景深、緩急剪接,甚至對焦失焦,以及種種由文學與劇場挪移而成的電影效果,都是電影感。光影一放,這些銀幕上可見的,就是場面調度Mise-en-scène,即創作者比如導演、攝影師和美術指導等決定把甚麼放進畫面,讓演員之外,更有燈光、道具、佈景及剪接說着故事。
坊間說《警界線》和《選戰》「很有電影感」,大都只道劇情緊湊,觀眾心跳加速云云。然而要劇情緊湊的,無綫也有,比如說《警界線》有警匪追車槍戰,早前無綫的《使徒行者》亦多的是;又或者說《選戰》有示威集會和抗爭衝擊,當下的《老表你好Hea》亦有……姑勿論後者拍得矮化強笑,但重點是,若論以劇情配合動感場面而製造緊張情緒嗎?無綫根本可以做到,以至簡化的「電影感」說法,根本不足描述港視劇集。
真真正正的電影感,並不來自動感十足的打鬥爆破,而是來自靜態文戲。這裏可以用《選戰》首集一幕解釋,說李心潔所飾的葉晴,被其丈夫生前下屬王宗堯,在家中勸說參選特首;只見場面由多角度拍攝實景家居,更有不少燈飾擺設,在人物身前身後出現,猶如3D電影慣常以遠近物件突出景深。視覺上的豐富觀感,其實是要突出人物對談,一個在家悠然,另一個蠻動闖入的對比。連帶劇情懸念,是為何葉晴本可活得舒適,卻有參選特首的衝動?那是為亡夫追尋死因,以及彰顯公義。
場面調度就是如此把畫面用心經營。以上場景,換着無綫劇集處理,因為創作怠惰,就只會得一、兩個鏡頭,拍攝人物對話,莫說沒有多角度鏡頭拍攝而剪接成緊湊畫面,居室背景更可能是搬劇過劇的宜家傢俬,對照港視精心的電影場面配置,當然高下立見。
《警界線》和《選戰》如電影場景的設計不少,卻並非坊間簡化的「電影感」之說就能裝載。不過觀眾也慎防對港視劇集過譽,因為我們被迫忍受一台獨大多年,才會稍見港視用心設計,如見清流。未上映的,比如《來生不做香港人》或《我阿媽係黑玫瑰》等等,從預告所見,竟叫人看出一點無綫煽情劇的味兒,是好是壞,暫不能以一句「電影感」定奪,還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