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com白表價炒起

tom.com白表價炒起

【千禧高峯】
提起千禧年的科網熱,相信不少人仍猶有餘悸,回想當年狂熱,大部份的科技公司都沒有盈利和資產,沒有市盈率參考,講的更只是市營率(市值除以營業額,因為公司沒有盈利和資產,惟有用營業額代替),堪稱一時佳話。
掀起當年科網熱的,就是於1998年至2000年初之間美國突然湧現大量互聯網公司,大部份只有極少營業額、沒有盈利和資產,投資者卻趨之若鶩。
高峯期時,納斯達克幾乎每日都有一隻網股上市,1999年當時的China.com,挾「中國第一網股」之概念跑到納指上市,股價首日升了2.4倍,科網股開始令港人產生興趣。
聯交所亦趕於1999年底推出創業板,一個多月已吸引7間公司上創板,翌年3月算是本港科網熱的高潮,當月新地(016)的新意網(8008)和長和系的tom.com(現稱TOM集團、2383)先後在創業板上市,其中成立不足兩個月的tom.com挾着「超人」李嘉誠效應,股民從旺角打蛇餅到油麻地只求一張白表,當時tom.com的新股申請表格炒到每份100元。

股份爭改名「乜乜網絡」

同一個月,美國的科網泡沫開始爆破,納指升至5000點後輾轉下跌八成,但當刻的香港泡沫卻越吹越大。
上市公司紛紛爭相變身網股,收購網站、投資其他網股、公司改名為「乜乜數碼」、「乜乜網絡」,然後再炒高趁機抽水,隨着科網股泡沫爆破,大部份當年所謂的「科網股」不是轉型、就是私有化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