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急減息 製造「公告效應」

人行急減息 製造「公告效應」

【財經分析】
人行突然減存貸息率,短期影響除撐高股市外,市場更關注人行此番動作,該怎樣解讀及後着如何。

一旦見效 再減機會微

綜合分析指,人行目標若一如官方答問指,「發揮基準利率引導作用」,針對性使融資成本下降,則人行是次年底前急量寬,可被視為當局經評估後,仍選擇以能夠產生最佳「公告效應」(announcement effect)的貨幣工具──貸款基準利率,而非逐步調低正回購中標利率,或釋放流動性的放水措施,製造立竿見影效果。
全面降基準存貸利率,可產生廣泛宣示作用,當局藉此釋出訊號,解決末季經濟再急速下滑的基礎經濟問題,及舒緩企業融資樽頸(資金不達中小微企)並由此衍生的影子銀行結構性問題。若減息公告效應足夠,中小企放貸好轉,經濟又保得住,而人行答問所指,即貨幣政策不變非虛言,那麼暫時出現持續性多次減息的機會不大。
人行並沒有如其他國際央行般,設定具政策及市場指標的貨幣基礎利率水平,內地最常以14天正回購操作的中標利率升跌,作為央行貨幣政策取向的探熱針,有關利率已從年初3.8厘,下降至10月中的3.4厘,但11月初水平維持不變。
當局運用的貨幣工具,近年已趨向多元化,多用定向性(如準備金率、放水)而少用全面性(存貸利率),分析謂,今次人行突然重新使用調低貸款基準利率,或急事急辦,評估後覺得其他貨幣工具的公告效應太弱所致。

連環出招 助企業融資

利率市場化改革,理論上貸款基準利率的代表性已不大,惟很多中小微企非但無可能享受下浮貸款息率,連獲批信貸亦難於登天,故降低貸款基準利率仍是最具威力選擇。
人行公佈減息前兩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推出十招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基調與人行答問公佈,劈頭即說「融資難,融資貴」,遙相呼應。
十招列明增加75%存貸比率計算彈性,加快民營銀行及互聯網金融發展,市場估計,存貸比率措施會包括,納入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存款(如保險公司大額可轉讓存款證)作存款基礎計算,既可減輕中小銀行高息搶存,亦扶助剛起步的民營銀行免受資金成本壓力,有空間可向中小企放貸;二來銀行計算的存款基礎擴大,便毋須透過信託及金融中介體搶結構存款,可壓縮影子銀行。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