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經濟中毒 - 利世民

利字當頭:經濟中毒 - 利世民

已經很久沒有聽過「有毒資產」這個詞語。
08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政府第一輪救市措施,叫做TARP(Troubled Assets Relief Program),也被財經博客笑稱為Toxic Assets Relief Program。也有評論指,世界上沒有「有毒資產」,只有「有毒價格」。救市措施,不但對復蘇沒有幫忙無助解困;將「有毒」資產都集中在美國聯邦政府的資產負債表,結果只會連累整個國家。技術上,美國在2010年已經算走出衰退,但為何之後有多兩輪QE和一次OT,就是因為本來已經入不敷支的美國聯邦政府,再揹上了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孽債,要借這連串手段去清理。
諷刺是,多得全世界的資金始終回流到美元資產,美國國債一路有市場,所謂的毒,就這樣在不經不覺間,流到全世界。
自然世界中,毒,無處不在。在財經世界,毒,又叫做風險。世界上,沒有零風險的資產,只有價格和預期回報不對稱的現象。處理毒,無論是自然界抑或財經界,原則都是一樣:排出系統外,讓大自然去稀釋中和。
日本沒有能力透過循環系統將「毒」排出去,不能夠像美國不斷劫後重生。現在日本已經淪落到「自己的債自己買」;在我有生之年,我肯定會見到一次日本經濟Implosion(內崩)。至於中國,雖然日本病未發作,但一次大規模房地產泡沫爆破,亦足以令中國進入日式長期衰退的困局。不過,要是今天中國陷入和式衰退的狀況,這個社會和政府有沒有能力去應付各種挑戰嗎?
中、日式的毒,就像「鉛毒」,不斷累積,無法排出;唯一對付方法,就是限制吸收量在安全水平;但說要完全避免吸收,卻是自欺欺人。題外話,最近見到一隻嬰兒保健產品在地鐵廣告,強調重金屬含量安全。無緣無故,很少人會此地無銀三百両;追蹤研究,才發現原來同類型產品,早前在美國檢測被指超標。事實上,美國CDC因為各種政治因素,對食品中的鉛含量定下了超嚴格標準,甚至連果汁糖也有中招個案。說到底,今時今日無論財經抑或食物,有毒冇毒都變得沒有客觀標準。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