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素人對決」的市長選戰,真是妙趣橫生,比電視連續劇還好看。
早些天,眼看着兒子的選情告急,不但連戰爆了「混蛋」髒話,剛從醫院手術出來的郝柏村,也給連勝文的對手戴上一頂「皇民化」的大帽。老一輩的思路看來真的是首都台北一旦「淪陷」,兩年後藍營的政權就不保。他們不得不提前開打一場政權保衞戰。
問題真有這麼嚴重嗎?大老們心中的焦慮能化為「動員」藍營的號角?他們的情不自禁,會不會弄巧反拙?
把「皇民」的印記貼在藍營對手柯文哲身上,其實是荒謬的。若說柯文哲當選是「皇民化」,郝柏村早已是「皇軍化」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蔣介石為了和台灣的美軍顧問團別苗頭,請了日本戰犯岡村寧次大將召集一些舊部,到台灣來幫他訓練嫡系軍官,郝柏村當時就是這樣受訓的一個中級軍官。這不是「皇軍化」是甚麼?主其事的岡村親信富田直亮,來台後化名「白鴻亮」。「白團」的事蹟在日本早已有著作記載。
連勝文競選總部最近在《聯合晚報》推出「抹黑造謠十大排行榜」,其中第九條,是指對手陣營發佈的「罪及先人」的「謠言」——連勝文的祖父連震東曾遭彈劾的公文。連營指其為「斷章取義」,實際上彈劾案「從未成立」。
我未見過那份彈劾公文,但按常理來推斷,在連震東所處的那個威權時代,彈劾案「從未成立」應當是接近事實的。那個時代,不只是彈劾案,很多其他的政治控訴或聲明,也都不能成立。
譬如說,1958年黨外人士指控國民黨在地方選舉中的種種違法舞弊行為,也一概未能成立。這些黨外人士不得已舉辦了選舉改進座談會,更為具體地一項項指出國民黨在選舉中的舞弊措施,逼得當時的內政部長立即召開記者會,完全否認他們的指控。那位內政部長就是連震東。
選舉改進座談會不得已只好攤牌,在一份聲明中指出:「國民黨黨政當局在地方選舉策動的種種違法舞弊措施,都是由連震東以台灣省民政廳長的身份,直接間接負責推動和實施的。時至今日,在台灣各地選民的心目中,連震東已成為摧毀台灣地方選舉的執行者。老實說,國民黨黨政當局如果稍有悔悟之心,便應先革連震東之職,以謝國人。連震東如稍有負責知恥之意,更該引咎辭職,以求贖罪于選民。」
當然,在那個時代,國民黨不可能有「悔悟之心」,連震東也不可能「辭職贖罪」。倒是選舉改進座談會的領頭人,一個愛國不忠黨的老國民黨員雷震,不久就在反對黨的夢想付之實現的前夕,被捕入獄,坐了十年長牢。幕後的操盤手就是今日台北某個紀念堂的主人。
這些古早的歷史,說起來已有「白頭宮女話天寶」的況味。我以為「省籍情結」在台灣早已過去。台北市民期待一場乾淨的選戰,沒想到國民黨大老的焦慮又污染了這場選戰。
殷惠敏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