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兩大財金話事人總結滬港通一周表現。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認為,滬港通應得「良」(B)等成績,認為現時市場「淡定」是好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指不盲目入市並非壞事。
財爺:不盲目入市非壞事
李小加昨日於網誌撰寫近3,000字的長文,為滬港通開通一星期作「階段性小結」,主動回應市場對滬港通南北不平衡,是否「明益大陸」,以及開通日期的疑慮。
他分析北行交易「先熱後冷」,是由於當局在開通前的周五才公佈相關稅務安排,大型投資機構「沒來得及做好準備」,又有長線基金希望等明年股票追蹤系統建立後才參與。至於首天額度迅速用盡,李小加估計是QFII機構在換倉。南行交易一直淡靜,李坦言「始料未及」,列出5點解畫:因AH股估值已平衡而失去短期套利機會、內地機構投資者未及進場、50萬元人民幣資產入場門檻或太高、港股通欠細盤股,及內地投資者認識香港市場需時。
他不同意市場上「南水北調」會抽走香港資金,滬港通更有利於內地的說法,指出港股通將是未來20年中國資本要「走出去」的第一步,故成交量的增長潛力「定會超出很多人的預期」。
市場質疑既然稅務、股票追蹤系統等配套措施未預備好,應延後開通。李小加以「初生嬰兒」和「大橋」作比喻,認為要求所有配套在滬港通推出前先準備好是「不現實」,好像嬰兒已在腹中,即使尿片和嬰兒床未買好,亦應先生下嬰兒,甚至在生下孩子後才「量體裁衣」,更可「少走彎路」,又指滬港通是「天天開放的大橋」,雖然不肯定行人何時過橋,往返多少次,但只要建好大橋,兩岸的人就不會因「人為原因」不相往來,長遠而言對此橋的價值充滿信心,「潛力不可限量」。
一如滬港通首日收市後回應傳媒,李小加再次以「波瀾不驚」形容首周交投,「淡定其實是一件好事」,不必擔心人踩人過橋的悲劇。
無獨有偶,財爺曾俊華昨日同樣用網誌回應滬港通初期令市場失望的表現,指投資者沒有「一窩蜂盲目入市,其實並不是壞事」,並對其長遠效益「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