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法國電影節開鑼,開幕電影是《時裝巨人的狂情歲月》,講述時裝設計大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的傳奇一生。在聖羅蘭離世後五年,分別有兩部同是傳記式的電影在同一年開拍,令我想起有關女時裝設計大師Coco Chanel的電影亦在2009年鬧出變胞胎。前者YSL的傳記比起Chanel是比較難編寫,因為YSL逝世才幾年,很多生平事蹟仍未能被完全認證,但聖羅蘭本身是非常之出位及前衞的藝術家,所以選擇拍攝他的導演,亦應出於同樣的理念。
品味沒人能教你
其實入場前我並沒留意,原來電影跟幾個月前上映的,是出自不同導演的手筆,回家上網搜尋才發現是不同。由於希望了解兩套片的不同,所以便跑到唱片店買了之前一套來看。其實內容是基本上一樣,一部是由聖羅蘭最早期為Dior做助理設計師作起點,另外一部講述的,是由他開始創作YSL品牌到藝術館要展覽他的設計。
兩套都有其獨特之處,但真要我來評的話,我覺得導演Bertrand Bonello所拍的較能呈現聖羅蘭的風格──倒敍、跳格、不規則的拍攝手法,非常之能夠帶領觀眾投入不一般的設計大師聖羅蘭的人生中。難怪為導演在International Cinephile Society Awards 2014中奪得「最佳導演」獎項。
最特別的是電影裏有很多狗的演出,因聖羅蘭很喜歡同一款狗,在一場聖羅蘭和情人吸毒的場景,毒品撒滿一地,讓小狗忘情地跟人一起吸毒,然後因吸食太多而抽筋的一幕拍得很好,這一幕為電影奪取了Cannes Film Festival 2014的狗棕櫚獎,現在才知道康城電影節有這樣的一個特別獎。
時裝或個人都一定有自己的風格或品味,那風格及品味從何而來呢?對聖羅蘭來說,風格或品味也許是來自自覺,沒人能教你。我也相信品味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特質,好像我愛看法國電影一樣,就是喜歡法國電影的拍攝手法及它們的意想空間。沒人教過我,品味很自然便會自我塑造屬於個人的風格。聖羅蘭之所以離開時裝界,是因為他對時尚的理解己不適用於時尚中。聖羅蘭像一個藝術家,他對色彩和線條的配搭都有特殊的想法,他很喜歡收藏藝術品,藝術收藏在他人生佔有很重要的部份。他的創意與藝術互通靈感,而且他的一對巧手能在人體曲線上產生無限的創作靈感。
理想可改變世界
聖羅蘭本身是一個不依規律喜歡革新的創作人,他不怕表現自己是同性戀者,亦打破了男女兩性之間衣着樊籬。他很多作品由他的Muse模特兒Loulou啟發,LouLou的性格爽朗及孩子氣,為聖羅蘭帶來全新想法,他是第一位設計女性西褲的設計師,當時引發了社會爭議,在半世紀前,他已大膽地將大眾對性別外表的標籤重新定義,永久地改變了女性的衣着規限,他甚至宣稱:「讓女性變得時尚,就是讓女性穿上褲子。」生活要有理想和革新的思維才能改變世界,不要被大眾認為是對的變成理所當然,不要被標籤來自我界定,為對的或革新的事重組吧。
【氣蘊生動】
撰文:葉蘊儀
九十年代歌影視三棲藝人,現為母親,2013年完成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碩士課程,熱愛藝術工作,喜愛電影、旅遊及獨處,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
本欄逢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