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作業:產品開發的挑戰 - 宋漢生

創業作業:產品開發的挑戰 - 宋漢生

今時今日,startup世界,大部份團隊都會認同,開發產品,不能閉門造車,越早推產品出去受市場考驗越好。越早得到市場的反應,越快知道市場的需要,於是越快改善產品去迎合,然後越多用戶,又越容易得到市場的反應,一圈圈的滾上去。
說就容易,實際操作,第一難,是當你只有一個急着出估估吓功能有限的產品,點樣吸引第一批用戶用。一日未有第一批用戶,上述的循環根本推不郁。

處理訊息考功夫

假設捱得過第一關,有一定數量的用戶,就會開始收到林林總總的需求訊息。有訊息,當然是好事。難題是,點樣將訊息轉化成為行動。第一,點知個訊息幾有代表性,第二,點樣改個產品先滿足到需求,第三,這麼多有用的改動,邊一樣最值得即刻做。
三步都不容易掌握好,訊息再廣,都不可能全部來自所有用戶,總是一撮人的想法,而這一撮人的想法,在整盤策略之中,幾有代表性?自己經驗,大聲疾呼的用戶,不一定高危,一直沉默的,卻可能在跳船邊緣。邊個需求是必須滿足,邊個其實可有可無?
令件事更複雜的是,其實過程牽涉到團隊兩批人:拿訊息的是一批,及付諸實行的是另一批。
拿訊息的,是最前線接觸客戶的隊員,例如市場推廣的時候發現訊息,銷售時候發現訊息,客服時候發現訊息。做產品的,則是產品經理、設計、技術開發等等隊員,訊息要靠前線的傳過來。
拿訊息的,最熱切感受到用戶的想法,而且清楚產品改好之後的好處:市場推廣更有效,銷售更成功,用戶更滿意留更耐等等。
做產品的,會有更多成本的考慮,例如:「以這樣的做法做這樣的改動,會不會令產品更難明,累積了設計債?」,「會不會令技術開發更難持續,累積更多技術債?」
拿訊息的隊員,效益的訊息是一手,成本的訊息則二手。做產品的,剛好相反,成本的訊息是一手,效益的訊息卻二手。穩當的做法,是兩邊對決定都有足夠參與,一手訊息互相交流少不免需要花時間,但長期做對這類產品決定,實在太重要,因此當中的角力,是健康,也是必要的邪惡。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