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恨意不足 殺意未夠 - 仰止

蘋影話:《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恨意不足 殺意未夠 - 仰止

湊佳苗的《告白》無論電影和原著,都是近十年最吸引的推理傑作,卻無以為繼。除了形式上不斷重複外,其小說改編的電影的導演也一個不如一個。《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比原著還要平鋪直敍。一個非常漂亮的OL被人亂刀刺死還火燒屍體,表面是殘酷的恨意。實際上當看完後反而覺得湊佳苗在某些人性之惡上,誇張得過了份。
也許我對日本女性職場的競爭心理不太明白,但影片卻很像我近日看的日本流行小說中,那些霸凌事件的職場版。換言之日本人似乎正在受到霸凌事件的陰影侵襲,由學校到職場,由學生到成年男女。
霸凌事件就是在學校內有很多壞學生,對弱小者無論意識和體力上加以欺負,有時甚至到了傷害肉體和心靈的地步。
這部電影開始時描寫一個懷疑是殺人兇手的弱質女子,由於有個如白雪公主般美麗的女子,使其失敗又失落。男友被搶,事業無進。但整部電影給我的印象是受迫害妄想症的誇大版。似乎這種意識成了日本流行,或甚至是傳統迄今集體無意識,一種來自島國弱小民族的意識。
書本已經覺得有點誇張,電影的敍事觀點也影響了說明力。由各自不同的告白去重組一個人的人格,是湊佳苗的慣用手法,書本還可以加進某些小事件來令推理複雜化,電影卻沒有這個效果。
如果像這樣的事便令人以如此凶狠的手法殺人,已經是超越了對人性的黑暗面作探討,而是扭曲了的變態。簡單地說就是搵戲嚟做。
日本的推理小說和電影即使有缺點,但娛樂性倒是不會少。尤其故事在拍成電影之後,故事好像被約化,令觀眾更易明白。
總覺得世上所有地方都有霸凌事件,只是日本特別嚴重,是曾經富有過,又爆破後的結果嗎?當景氣時人們有錢,享受慣了,到貧窮後一無所有,生存的競爭是太大了嗎?也許我不會明白湊佳苗作為女性,對在東京離鄉別井工作的寂寞女性有不同的感受。我也想到中國現在好像人人富貴,他日經濟爆破後,會不會也有嚴重的霸凌事件?又或者,現在階段的差距,已有不為人知的學校和職場的霸凌事件?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