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關注銷售過程

金管局關注銷售過程

【主動查詢】
人幣每日兌換上限放寬解決結構性產品「接貨」問題,銀行火速推出人幣計價之高息貨幣、股票、甚至是與商品掛鈎之結構性產品,並以高息震撼投資者眼球。消息指,金管局已主動向銀行了解有關產品的銷售過程、前線員工的盡職審查等,業界估計,此舉或遏抑銀行推出產品速度。
人民幣結構性產品瞬間「遍地開花」,金管局上周向銀行發出電郵,圍繞人民幣結構性產品作出一系列查詢,範疇包括產品盡職審查、銷售過程及廣告宣傳等,亦具體問到銀行有否向前線員工就人幣結構性產品訂立指標。金管局發言人回應指,該局於日常的監管工作中會向銀行收集不同資料以用作監管用途。

銀行推產品或減慢

有大型銀行業界指,金管局一般就銀行新產品、新服務有相應查詢,例如近日滬港通及人幣兌換安排等,相信今次只是恒常工作。另一中小型銀行業界則指,由於部份人幣結構性產品屬較高風險、需「接貨」的新產品,猜測金管局今次是間接地提醒業界要審慎銷售相關產品,相信無意作出打壓,惟經金管局「溫馨提示」後,銀行推產品速度一般會「自動調慢」。
現時投資者赴銀行購買人幣結構性產品,須先經過「面對面」的風險評估,及了解存款不受50萬元存款保障。特別就人幣掛鈎商品或股票結構性產品,上海商業銀行產品拓展部主管陳志偉表示,產品潛在回報若未能觸發,會出現「接貨」風險,「雖然本金會虧損,但其實不一定稱作『蝕』,若果掛鈎英鎊後而接錢,部份家長有子女赴英國讀書,接了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