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鐵西港島綫下月底通車,這幾年,安靜了數十年的西環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急速得很多街坊說道,驀然回首,才發現已找不到光顧開的文具店、雜貨店。曾幾何時,住在這裏的都是不看港鐵因素的街坊,華爾登餅店老闆娘說,搬了五次家還是離不開西環。「西環變幻時」版主戴毅龍稱,西環曾是穩定的社區,因此連鎖店進來都不敵老店和街坊的情誼。但隨着港鐵開進,新住客進駐,西環的穩定已漸被打破。
記者:袁柏恩
攝影師戴毅龍是西環老街坊,由6歲住到現在39歲,2010年建立「西環變幻時」群組,「啲老街坊講極唔厭,不斷講五街、菜欄、牛欄,反覆出現,但每次都有好多人有興趣,嗰啲係感情」。然而港鐵和強拍政策下,令老區更新系統失衡,承載着西環人共同回憶的地方,正逐漸被發展巨輪輾得支離破碎。
強拍政策令生態失衡
這天阿龍與記者遊西環,起點就在他家樓下的港鐵港大站山道出口。這裏曾是露天街市,九十年代改為臨時公園,「臨時咗20年,終於變咗永恒嘅港鐵站」。旁邊南里兩旁原是一整排唐樓,現僅餘兩座,華置的南里壹號和新世界的EIGHT SOUTH LANE拔地而起,呎價約兩萬元。
阿龍記得年幼時隨母親到南里買菜,「真係擔挑擔住棵菜嗰種」。七八十年代起,南里漸形成露天街市、食檔,市政大樓啟用後,檔販才陸續遷走。南里南端的山坡,更有寮屋廢墟和防空隧道,六個入口分別設於南里和卑路乍街。南里因港鐵將至而獲發展商青睞,面目全非,西區亦漸被豪宅蠶食。阿龍認為港鐵是其中一環,但強拍政策才是元凶。他解釋,政府於2010年將強拍門檻由九成降至八成,為地產商打開了收購重建的方便之門。舊區更新、老店被淘汰,阿龍覺得無可厚非,但當更新速度因強拍而急劇加速,街坊四散、與唐樓相依的地舖一時間無處可搬,更新生態完全失衡。
阿龍印象中,西區曾是連鎖店殺手,這數十年他在連鎖店買的衣服不超過10件。「喺穩定嘅社區入面,住喺度嘅人,已經有佢自己嘅消費習慣。我唔會因為旁邊多咗間豐澤,平咗20蚊,就走去豐澤買。我慣咗見到個老細打招呼:『老細,要部冷氣機,幾匹,你幫我諗!』我唔會揀,我交畀佢」。
「感情割斷咗冇歸屬感」
這種消費習慣,令老店生意很好,但近年熟悉的文具店、雜貨店已買少見少。隨着老住客被逼走,新住客進駐,社區網絡支離破碎。「當一個地方更新太快,佢將我哋嘅感情割斷咗。舊樓收晒,社區網絡散晒,你又建立唔到歸屬感,我唔再愛呢個地方,我對呢個地方冇感覺咯,呢個地方唔係我家嘅一部份。其實你住開嘅地方,要搬走唔係咁易,但係政府𠵱家邏輯,就係畀嚿錢你就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