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醉前:酒回大自然 - 劉偉民

酒在醉前:酒回大自然 - 劉偉民

黑心食品不停被揭發,商人只為自己利益而罔顧別人生死,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基本上已經崩潰。進入黑心食品時代,我們不可以不特別留心吃的喝的,尤其葡萄酒不是必需品,不應不明不白便往肚裏灌。

毫無疑問,葡萄酒成為食壇新寵,跟一大堆坊間流傳喝葡萄酒有益健康的說法有關,令到葡萄酒被歸類為「健康食品」。不錯,葡萄園看起來青葱翠綠,有如置身大自然,不過,你知否青葱翠綠背後,其實不一定跟健康掛鈎?
首先,我嘗試不去想假酒的問題,但即使是如假包換的酒莊出品,亦可能不宜多喝。自從人造肥料、殺蟲劑、除草劑等等面世,改變了耕作的方法。種植過程越困難的農作物,越能引誘農夫採用更多化學物。本來葡萄樹生命力強,即使在貧瘠的土壤及乾旱的環境也能保命,但因果皮薄,容易受潮發霉,雨水越多的一年,農藥也用得越多。農藥是化學物,不容易分解,落入土壤裏面會越積越多。葡萄樹壽命長,樹根長到地底深處,吸養份,同時也吃農藥。
在葡萄根芽蟲禍及世界大戰之後,歐洲多國的產酒區為了盡快重生,在葡萄園大量使用農藥。早期的確有效穩定產量,但後來發現葡萄樹的健康情況每下愈況,甚至影響到釀成的葡萄酒。於是有酒莊決定放下科技,嘗試重拾昔日傳統,回到大自然懷抱,例如採用有機耕作或生物動力學方法耕作。
我曾聽過Movia酒莊莊主兼釀酒師Ales Kristancic發人深省的一席話,他說:「世上沒有有機葡萄酒,只有非有機葡萄酒。」葡萄園本來都是有機耕作的,現在只是回到過去而已,不是甚麼新潮流。不過,正式成為有機葡萄酒,要向有關組織申請,經過三年觀察,獲證實附合標準才可在酒標印上有機商標,還要繳交高昂入會費。於是好些酒莊儘管採用有機方法耕作,卻不申請認證。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一旦成為有機酒莊,即使遇上天氣非常惡劣的一年,也無法悉心「治療」葡萄樹,有機會全軍覆沒。
這些產品不可稱為有機葡萄酒,近年被冠以天然葡萄酒(natural wine)的外號。不過,這是沒有註冊的名稱,並無法律效力。歐洲多國都有成立天然葡萄酒協會,自行制訂標準。另外,美國、新西蘭、智利等產酒國均有可持續耕作法(sustainable wine)的葡萄酒,基本上遵從有機耕作,但分成多個監管級別,酒莊的彈性更大,但跟天然葡萄酒一樣,是沒有法律效力的。

有機及生物動力學耕作認證: http://www.demeter-usa.org/
可持續耕作組織: http://www.sustainablewinegrowing.org/

作者:劉偉民

獨立酒評人,偶爾著書出碟教學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