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初衷,結束佔領(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勿忘初衷,結束佔領
(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上周三凌晨發生蒙面示威者以佔領人士的名義暴力衝擊立法會事件,「只攻不守,攻完就走」的做法令人瞠目,懷疑佔領人士是否已經去到如此激進的地步。緊接着,佔中三子在周五晚的五方平台會議中提出,將在12月初向警方自首,退出佔領運動。但退場計劃能否得到落實,取決於學聯、學民的態度。因為佔領運動發展到現在,三子已不能主導整個運動的走向,學生才是運動的主體。
近兩個月來佔領運動的發展,已經超乎組織者乃至全社會的預期。由9月22日學聯、學民思潮在政總舉行罷課集會開始,三子、政黨及社會團體等組織隨後加入,延宕至今,學生仍是佔領運動的主要力量。這種自發性的公民抗命形式,與法律允許的一般有組織、有報備的示威運動不同,與生俱來帶有一種難以避免的困境——在參與者的自發性和紀律性之間,難以周全。
香港佔領運動的理念,與美國佔領華爾街、台灣太陽花運動一脈相承,都是因為不滿於現實的不公義制度,希望以大規模的社會示威行動,迫使政府讓步和採用抗命的方案。但佔中三子提出的公民抗命理念,對佔領運動參與者的道德要求,明顯是較前兩者要高出許多的。佔領本身僅僅是公民抗命的一部份,佔領之後更要為之付出法律代價,才能算是整個公民抗命運動的完成。這是香港的佔領運動優於其他同類型的社會運動之處,亦是其難於其他運動的地方。
佔領運動持續近兩個月,參與人士的身份和訴求越來越複雜,運動本身亦成為一些有目的人士「抽水」的對象。港府和中央政府採取強硬和拖延的態度,固然是導致運動勢態失控和激進化的原因之一,但是,從反佔中組織挑釁、抹黑佔領人士開始,我想,作為整個公民抗命運動構思者和發起人的佔中三子,早就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一旦公民抗命「和平非暴力」的核心價值被參與者破壞,佔領運動就將會結束。如今,發生以佔中名義暴力衝擊立法會的事情,蒙面人士不願負責,整個佔領運動卻要因此而付出代價。此時三子選擇主動退場,結束整個佔領運動,尚能保留「公民抗命」這一理念在市民心中的道德感召力;若是耽溺於「佔領」這個手段本身,恐怕最終將導致佔領行動走向自身的反面。
據港大民調中心最新一期的報告(11月10日發佈),認為佔領行動應該結束的民意支持率已經上升至70%,而支持「停止佔領,改用其他方式爭取普選」的民意支持率亦達到了36%。值得注意的是,在參與佔領運動的人士當中,有70%的民意支持佔領運動應該繼續下去;而從未參與佔領的人士中,卻有79%的民意支持佔領運動應當結束。這結果顯示參與佔領的人士與社會大眾,對於佔領運動的走勢取態,差距變得相當大,呈現兩極化走勢。
即使如此,港大的民調結果仍然顯示,認為佔領運動本就不應發生的民意仍是少數(26%)。佔領運動若能夠在此時和平退場,其實為公民抗命保留了最後的民意支持。若繼續如佔領區的人士所願,繼續佔領下去,難保不會再次發生有人打着「公民抗命」旗號衝擊立法會這樣的暴力事件,徒讓佔領運動陷於反對民意泥淖之中,令親痛仇快。
佔領只是公民抗命的一種方式,而公民抗命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爭取真普選。我想無論是佔中三子、泛民各黨派,還是參與佔領的一個普通學生,都沒有人會天真到以為,民主政制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佔領運動去到現在,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若佔領人士能夠明白「暫時退場是為日後更大規模抗爭做準備」,不忘發起佔領運動的初衷,此時,是應該配合三子撤退了。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