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天空︰潰瘍的故事(續) - 鍾尚志

海闊天空︰潰瘍的故事(續) - 鍾尚志

上周說到大家一直都認為胃酸過多是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因。治療潰瘍的辦法,不論是外科手術(切除胃的一部份以減少胃酸的分泌,或切斷刺激胃酸分泌的迷走神經)或藥物治療(中和胃酸的藥物和抑制胃酸分泌的H2受體阻擋劑及更強力的質子泵抑制劑)都是循減低胃酸這方向入手。
幽門螺旋桿菌是藏在胃壁的黏液上一種極不起眼的細菌,一直都不受重視。1982年澳洲的Marshall及Warren醫生重新發現這種細菌,始逐漸發現原來幽門螺旋桿菌和胃炎、潰瘍及胃癌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到了九十年代初,醫學文獻已有零星報道指出,若果能殺滅幽門螺旋桿菌,潰瘍就會痊癒。可是「胃酸是元凶」這概念已根深柢固,說潰瘍是細菌引起是離經叛道,要說服一貫保守的醫學界頗不容易。
在實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裏,最具說服力的是「雙盲式隨機臨床試驗」(Double Blind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即是要把病人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服用能殺滅螺旋桿菌的抗生素,對照組服傳統的抗酸藥物,然後比較成效。
參與實驗的病人和醫生都不知道病人是在實驗組還是在對照組,以免產生偏見,是為「雙盲」。這實驗要成功, 一定要有數以百計的潰瘍病人參與及支持。
胃潰瘍出血在香港十分普遍,佔了急症入院病例百分之十。當年新界東區只有一間急症醫院,就是中文大學的教學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病人集中在於一處,令中大具備了解答胃潰瘍之謎的條件。
於1995年,中大醫學院在極具影響力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篇以抗生素治癒胃潰瘍的臨床實驗報告,闡明了幽門螺旋桿菌和胃潰瘍的因果關係。
領頭執筆的,是當年剛從加拿大學成歸來的沈祖堯醫生,亦即是現在被學生暱稱為「祖堯BB」的中大校長。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