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界對香港之經濟貢獻

宗教界對香港之經濟貢獻

【社福絮語】
早陣子,特首公開指出宗教界和體育界對本港的經濟沒有甚麼貢獻,惹來各界不少迴響,認為那並非事實,而且對這兩個界別明顯存有貶意。事後特首向公眾表示他上述所說的話引起大眾誤會,「不好意思」。
他說「不好意思」這四個字當作道歉,市民聽了的反應同樣是「不好意思」,怎麼這樣就當作交代?
宗教界對香港的經濟有沒有貢獻?答案很明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社會,不少市民生活相當貧乏,那時政府還未有綜援,除了東華三院和保良局外,不少救濟工作都由海外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團體前來本港給予援助。筆者六十年代末任職的社福機構的創辦人來自德國,那時派發救濟品也是本人的任務之一。救濟包內有罐頭食品、餅乾、麵粉、米、牛油等,這些物品不就是「錢」的化身嗎?

辦學建孤兒院培育後代

除了救濟品外,贈醫施藥、開辦學校和孤兒院,讓貧苦市民生病時獲得免費醫治,讓當年的下一代有機會接受基本教育,也讓喪失父母的兒童有棲身之所。營運這些造福市民的服務不是需要經費嗎?經費從何而來?不就是那些關愛市民的宗教團體的成員嗎?其後不少其他宗教團體如佛教、道教等也傳承外國教士的善心,在本地不斷為基層市民提供不同社福及教育服務。今天社會服務已遍地開花,但隨着人口老化和市民的需要增加,宗教界在這方面的工作只會持續,試問對經濟有沒有貢獻?
撰文:資深社會工作者陸鈺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社會服務
◆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
◆報料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868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68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