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然一笑︰滿足的快樂 - 莫樹錦

醫然一笑︰滿足的快樂 - 莫樹錦

迎面涼風送來陣陣稻香,秋田早熟已呈金黃,小電單車奔馳其中,像在黃金海上飛翔。此地本來就是黃金地魚米鄉,緬甸南端為河之三角洲(Delta),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可惜嚴苛軍政管治下普遍人民仍長期處於窮困,平均每四個人便有一個每天收入低於十五港元,故當走過稻田開始進入小鄉村時,心裏不禁浮現窮鄉僻壤的景象。
換來卻是一陣驚喜,小村仍看來貧困,但奇怪是她顯得喜氣洋洋,鑼鼓聲下一對穿着民族服飾的男女高興地跳舞,隨後便是整村數百人列隊路旁,揮舞着小旗歡迎我們一行七人的香港宣明會代表。小孩子雙手交臂(是Karen族尊敬長者的手勢);年長的雙手合十;而較年輕的會熱情握手,同時亦以左手按着右前臂以示友好。
好不容易才走完他們的歡迎隊,然後進入唯一的「會堂」(也同時是學校和社區活動中心),另一群穿着彩衣的少男少女再為我們載歌載舞,他們的熱切歡迎不單令我們受寵若驚,更讓我們深深感覺到他們的快樂,一份不與任何金錢或物質掛帥的單純快樂,一份像孩童時代過新年的快樂,更是一份來得不易的快樂。
為何貧困也可以快樂?
很簡單,是因為滿足,他們擁有的快樂並非富有香港人能輕易明白。極少人能在飢餓中仍感到快樂,此村村民曾真正捱餓,但現今他們面對豐富秋收,這點已是很大滿足。但這成績來得不易,宣明會早在六年前已開始扶助這小村,首先是供應質素較佳的穀種,再教農民以香蕉樹幹發酵作肥田料,以代替價值高昂的化學肥田,收成時宣明會亦會借打穀機給農民用,使他們不會因速度慢而減少收成。
漫長的奮鬥過程以致現今的豐收,從飢餓走進溫飽,這便已是快樂的源頭。而宣明會是有賴香港捐贈者支持,每月支付240元助養村內一名兒童,每位助養者少量金錢集起來,便改變了整條村莊的命運,更改變了村內每位兒童的將來。我走到孩子們的課室,驚喜地發現其中一張桌上放滿了小飯盒,好奇地打開,見到有新鮮白米飯和一點兒咖喱和清菜,很感動知道孩子不用餓着肚皮上課(這是第一次在貧困村落見到孩子可以吃午飯)。
溫飽的香港近來不大快樂,可能是因早已習慣了溫飽,安樂日子不再能帶來滿足。若我們認真地環看世界,便會明白我們是多麼需要重新學習滿足的快樂,更可能要向緬甸貧苦的村民學習學習。
後記:宣明會捐助熱線:2394 2394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