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Justin Bieber的「陽光笑容+自彈自唱+成熟歌藝」,在網絡走紅,是理所當然,還是要多謝網民的一窩蜂?曾有14,000多名網民參與實驗,在音樂網站為一批不知名樂隊的新歌試聽、下載及評分。
當中,一半網民看不到其他人的選擇和評分,另一半則被分配入八個平行時空的「世界」,可看到自己「世界」裏其他人的下載和評分。結果,純由個人選擇決定的最紅歌曲,與八個「世界」的顯著不同,備受冷落的卻可在某些「世界」大熱。八個「世界」各自演化出不同的流行榜,唯一共通點是初段「跑出」的歌,往往可一直領先到最後。
「跟風」是人依賴群眾智慧的潛意識。《Going to Extremes: How Like Minds Unite and Divide》一書指出,想法相近的人,經過群體討論後,不但會緊跟大隊,取向更會比討論前激進。例如:
(1)判罰:美國法庭常出現天額賠償。研究顯示,陪審團商議後的罰額,比商議前每人的個人傾向金額中位數高,而且有四分一個案,商議結果更是等於或高於商討前最高的個人意向;
(2)投資:「最少有幾成把握,才應建議客戶投資某項目?」商科學生在商討後,認為值得冒的風險,較討論前大為提高;
(3)購物:「某件產品,效用未必符合宣傳所述,可能物非所用,該買還是不買?」主婦討論後的購買意欲比討論前高(這不算意外吧?);
(4)抗爭:「警察濫用暴力對待黑人,應如何抗議?」參加實驗者各自選擇最適合的抗爭手法,激烈程度由「無行動」到「可能會受傷」,結果大部份人討論後傾向更激進、不惜受傷。
不是說真理越辯越明的嗎?何以竟是越辯越激?
學者提出群眾激進化的幾種解釋:(1)交換資訊:若果群組成員本來已有類似傾向,他們掌握的資訊也反映此傾向,交換的結果是互相補足和加強,信心亦會提高。(2)人為了自我形象,會向「道德高地」靠攏(例如重罰奸商、彰顯公義),而一講到道德,永遠高處未算高。(3)朋輩壓力,是人所共知的反面推動力;心理學家更指,有人對你講你已知道的訊息,你會提高對那人評價,也會提高對自己評價。如是者,在主流意見原本已接近的群體,所謂「討論」,只會變成集體惺惺相惜,少人會提相反意見。
日前有示威者打破立法會玻璃,很多同情抗爭人士認為這些是「鬼」所為。但既然想法相近的群眾本身有激進化傾向,就算衝動由自然發酵而來,而非存心搗亂和分化,也絕不為奇。
這更令我明白,運動至今仍大致堅守和平非暴力,確是得來不易。無論你對原佔中倡議者的領導和行動力、或學生領袖的政治智慧有如何評價,單是運動能保持和平這一點,他們已應記大功。而像曼德拉,能由最激進變成最和平的抗爭領袖,就更是難能可貴。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