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以「擔遮唔係咁好睇」為由,拒絕頒發畢證書予帶著黃傘上台的學生,並引用梁啟超詩句「獻身甘作萬矢的」及「十年以後當思我」作解說。撐傘是否等於不尊重?這點見仁見智,但校長的強硬態度,不留情面的表現,卻反映了其器量之小、政治心胸之狹隘。
畢業禮上撐黃傘並非新鮮事,嶺大畢業生甚至為校長鄭國漢繫上黃絲帶,校長的回應是「無論正方反方左方右方都好,都應該係有容乃大。」科技大學同樣有學生撐著黃傘領證書,校長陳繁昌稱讚學生理性及有創意,又認為只要沒有阻礙儀式進行,學生舉傘並沒有問題。
浸大是第三間在畢業禮上出現黃傘的大專院校,校方早應預計有此一著,陳新滋反應之激,明顯是有所而為。有人認為是為回應浸大金主顧明均拒絕接受榮譽博士學位,又或是政府突然額外批出李惠利地皮的投桃報李之舉。因為在金權壓力下犧牲小我,才生出「獻身甘作萬矢的」的慨嘆?我不是陳新滋肚裡面條蟲,很難揣測他的動機,但翻查一下他的背景,不難明白何以他對香港學生缺乏同理心。
據傳媒報導,陳新滋為廣東台山人,16歲時才游水偷渡來港(有說是14歲),兩年後成為會考狀元,獲獎學金負笈日本,輾轉再往美國升學就業。換言之,他的少年生涯是在內地度過,直至四十多歲才回到香港教書。少年時期的教育薰陶,如何塑造他的人格,又或他對中國、對共產黨的看法,坊間所知甚少。單從資料顯示,香港不是他的根,似乎也未必是他的家。對一名全國政協委員兼中國科學院院士而言,撐黃傘對一眾香港學生的意義,未必能充份理解,又或在權衡下比重很輕。
大家或許會質疑,港大校長馬斐森是鬼佬一名,但他在9.28催淚彈後翌日已召開校內會議,迅速發表聲明譴責警方過份使用武力,數日後更與中大校長沈祖堯現身金鐘探望學生。這當中的分別在於一個人的普世價值觀,是否容易在金權威脅或利誘下搖擺。
坦白說,馬斐森初到任時形象並不討好,學術資歷平平無奇,外表魯鈍「唔係咁好睇」。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主任盧寵茂直指他身為外國人,對亞洲無經驗,是為無知;不懂中文並不能與香港及內地溝通,是為無能。但在政治的關鍵時刻,鬼佬反而有鬼佬的好,至少不用考慮退任後能否留在香港或返回內地謀個一官半職。尤其當記起港大前兩任校長鄭耀宗及徐立之,分別在港大民調風波及8.18事件中,如何因捲入政治漩渦又怕得罪權貴而黯然下台。
一校之長,主導著大學的發展與校園的氛圍。為錢為地為政治前途而賠上風骨,「十年以後當思我」,浸大第55屆畢業生,十年後會如何評價他們當年的校長?
Profile:
傳媒人、兩女之母。徘徊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終日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