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華懋拒絕續租,收回的不止是一間店舖,更是文化交流點和課室。政府發展文化區加上蘇豪區不斷擴展,令業主瘋狂加租,過去三年最少已有17間古董藝廊遷離荷李活道;動盪的營商環境令古董業難以發展,朱雪梅慨嘆「在香港,所有生意都只能為交租而做」。
朱的古董店不乏名人顧客,中國會鄧永鏘、金像美術指導張叔平、前地監局主席陳韻雲都曾從朱購入心頭好。但朱店絕不止是買賣的地方,有時是佛教徒靈性討論的場地;有朋友會自發到朱店組織分享旅行帶回來的古物;店更會化身課室,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實物古董,席地而坐上歷史課。
荷李活道在文化藝術界國際知名,藝術家和收藏家多年來利用香港自由的氛圍建立亞洲藝術品的滙聚點,亦填補了大陸在文革期間歷史文物工作的空白,「九十年代的全盛時期,倫敦、巴黎、柏林嘅藝術博覽會,有關亞洲藝術嘅展品全部喺荷李活道過去」。
「業主情願間舖吉喺度」
政府近年將荷李活道的已婚警察宿舍及中區警署這兩座空置多年的政府物業活化,銳意發展成文藝地標,令附近業主心雄加租,原本已扎根的文藝店舖反被趕走。搬遷清貨的古董店隨處可見,但同時亦有不少空舖,「有業主情願間舖吉喺度,都唔肯平啲租畀你」。記者將中區警署至文武廟一段的荷李活道現況與三年前比較,發現有多達17間的古董店或藝廊已搬遷。
朱慨嘆香港在業主霸權下前景暗淡,「條街冇咗,行家好難交流,香港亦冇咗呢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