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驗樹粗疏1人日查572棵

康文署驗樹粗疏
1人日查572棵

【本報訊】樹木辦成立至今四年,但期間仍發生多宗塌樹意外,造成3死5傷,最新審計報告揭發政府部門樹木檢查粗疏,抽查發現負責護養51萬棵樹木的康文署,逾兩成樹木風險評估(表格1),由一人一日內檢查逾百棵樹木,最離譜是有人可以一日檢查572棵樹,令人質疑檢查馬虎。審計署覆查部份樹木,發現21棵有健康問題,須作徹底檢查。樹木專家趙紹惠批評樹木辦失職,未盡監察和統籌職責。
樹木辦列明是中央層面機關,負責督導樹木管理政策,協調各部門樹木管理工作。但審計報告揭發樹木辦與其他部門存在矛盾,例如康文署認為園境地點植物,必須種在花槽或樹槽,即使種植地點是在路旁;但樹木辦就認為,園境地點是指刻意栽有花木地方,不一定要有花槽。截至今年7月,各部門仍未解決對園境地點定義的分歧,延遲處理投訴個案。

審計署覆查發現21棵病樹

審計報告質疑一次過檢查樹木數量過多,會忽略有問題的樹木。例如今年2月大埔塌樹壓毀近一輛貨車,但康文署7個月前檢查該樹,狀況評為一般,該次檢查了195棵樹木。審計署又抽查康文署樹木組收到的33項投訴,涉及34棵樹木狀況曾被評為一般,但再詳細檢查就發現近八成有健康或結構問題,最終須移除14棵。
康文署承認有三成樹木風險評估(表格1)涉及每次檢查200棵樹或以上,康文署和路政署各試過一次最多檢查572和570棵樹木。樹木辦指每次檢查多少棵樹未有國際標準。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趙紹惠認為,資深樹藝師驗樹較快,但政府外判驗樹工作,承辦商便將貨就價草草檢查,「講數量唔講質量」,她指樹木辦有責任加強抽查。
康文署今年評估逾32萬棵樹,沒有一宗須作徹底檢查。但審計署覆查就發現21棵樹木有問題,出現嚴重枯萎、樹冠稀疏等缺陷,需要持續監察。審計報告指有17棵感染褐根病的樹木、7棵感染褐根病的古樹名木冊尚未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