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個星期當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忽然量寬的時候,市場人士都感到事出突然,給殺個措手不及,還以為黑田行長是為了顯示個人對反通縮政策的決心而毅然出手。但看到本星期初日本第三季經濟收縮1.6%就知道黑田東彥並不是走在經濟趨勢或市場之前,或展示甚麼決心,而是在救火,希望藉大幅印鈔票令日本經濟重燃復蘇動力,令「安倍經濟學」不致「衰收尾」。
然而,經歷兩年「安倍經濟學」試驗,見識過日本政治精英對austerity及平衡預算如何念念不忘後,「安倍經濟學」神話不再,即使他在下月成功贏得眾議院選舉,延續政權,安倍及他的三支箭也難以起疲振衰,把日本經濟拉出通縮泥沼。
從政治上看,安倍晉三及他的自民黨雖然大有機會再次在大選中擊敗不成氣候的民主黨,保住執政黨地位,保住政權。但跟12年上台時的萬眾期待相比,安倍的民氣、權威已大大下降,支持度已從七成跌至四成多,連帶他在黨內的領導權也不像當年那樣穩固。安倍要再大手筆推動經濟改革,振興經濟只有比兩年前更困難。假如兩年前的經改三支箭效果也不過爾爾,未來兩年更難有所成。
最令人擔心的是經濟形勢的逆轉。13年啟動的「安倍經濟學」起初之所以有點聲勢,能提振市場及消費者信心,靠的是安倍及日本央行那份破釜沉舟、打破常規的態度及手法。黑田東彥一上位就毫不手軟放水,壓低日圓匯價;安倍一上場就擺出不破通縮誓不還的樣子,還高調要求大企業提高僱員加薪幅度以推動通脹回升。一時間,日本股市從一萬點左右上升五成,日圓匯價下跌兩成,令日貨出口明顯好轉。
可惜,骨子裏的安倍原來仍是個受傳統經濟思維影響的政客,他身邊更充滿了謹小慎微,只求政府收支平衡不理經濟大局的同僚及官員。在這樣的傳統及同儕壓力下,安倍不敢太離經叛道,不敢暫時置政府財赤於不顧,不願專注加快經濟復蘇,決定在今年四月開始提高消費稅以顯示政府的財政紀律沒有廢弛。很不幸,經濟疲弱的時候該做的是減稅而不是加稅,該實行的是增加開支而不是嚴節開支。既然安倍政府反其道而行在經濟未好轉的時候加稅,日本經濟立時逆轉,從溫和增長急劇下滑。今年第二季收縮1.8%,第三季再收縮1.6%,令日本陷入另一次經濟衰退(recession)中。也許第四季的情況可能稍稍好轉,但要再像13年初那樣來個大翻身肯定不容易。
其實,日本早在98年已有過類似的經驗。當時的首相橋本龍太郎眼見經濟有點復蘇的勢頭,似乎開始擺脫泡沫爆破的後遺症,於是毅然決定把經濟政策轉向削赤及減債,把消費稅從3%升至5%。誰知道這樣一加稅經濟即時倒退,通縮捲土重來,並自此以後成為一直無法擺脫的陰霾。十六年後的今天安倍又重蹈覆轍,在經濟未企穩之際再加稅,還可能在一年多後再提升至10%。上回日本經濟因加稅「死火」超過十五年,今次安倍的錯誤同樣有可能令日本再面對「失去的十年」(a lost decade)!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