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未「熟」或致兒童夢遊

腦未「熟」或致兒童夢遊

【本報訊】在睡夢間走動、如廁,甚至走出門口,都屬於夢遊行為,多見於兒童身上。精神科醫生指,醫學界估計兒童腦部發育未成熟,引起夢遊症,成人會因壓力大或睡眠不足引致夢遊。他提醒若發現家人夢遊,應做好家居安全措施,情況持續應求醫。
記者:梁麗兒

醫學界對夢遊的原因未明,但推測兒童有夢遊行為與腦部發育未成熟有關,尤其5至12歲兒童較常見,各地病發率介乎1%至5%,兒童長大後,會減少夢遊。遺傳基因是另一因素。患有創傷後遺症、發燒、睡眠窒息症的人士,有可能夢遊。成人夢遊病發率有3%至4%,估計與「唔夠瞓」、壓力大或過度疲倦有關。醫學界估計每人一生中也有機會出現夢遊行為。

少服藥 多注意家居安全

李天豪指,夢遊在人體進入深層睡眠階段中發生,為時約數分鐘,當事人擘開眼,但並表情,部份人可簡單回應家人,翌日蘇醒後不會記得自己曾夢遊。一般情況下,若陷入夢遊狀態,很難會被叫醒。若夢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構成危險,如夢遊時離開居所,便應求醫。
他說:「兒童夢遊會坐起身、行嚟行去、或去廁所。家長最初唔知道,可能到跌落床先知佢夢遊,所以要做好家居安全措施。」
臨床接獲的兒童夢遊個案,情況不太嚴重,多數因父母過度擔心而帶往求醫。曾接獲一名年約8至9歲男童,因夢遊症求醫。男童父母指出,兒子夢遊期間會如常去廁所,最初未有察覺,其後發現他會走入廚房,甚至在客廳走來走去,情況與日間有異,夢遊行為更持續兩至三個月。男童接受治療後約半年,情況有改善。
李天豪稱,醫生一般會為有夢遊的病人找出壓力來源,或有否患其他疾病,再對症下藥。部份人會獲處方治療抑鬱症或焦慮症等藥物,如鎮靜劑,有助放鬆入睡。兒童則較少要服用藥物,醫生通常會評估病情,教父母如何加強家居安全,如避免讓有夢遊的子女睡「碌架床上格」,妥善儲存家中利器及玻璃杯,及關好門窗。
充足睡眠可預防夢遊,如睡前半小時避免打機、玩手機及睇電視,減少螢幕光線刺激大腦;另應避免太夜進行劇烈運動。若日間維持運動習慣,釋放荷爾蒙減壓,有助晚間入睡。
由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組成醫療組織「HELP」的《健康智庫》訪問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