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見《黑仔刑警》的海報,與及那張儍仔般的海報而進場,便會奇怪南韓電影沒有喜劇嗎?這不只是黑仔,而是自找麻煩了。因為母親的喪命,而胡亂駕車撞死了一個人,身為警員不是自首投案,是掩埋屍體,這是怎麼搞的?
接下來當然是有一個人走出來指控他埋屍,卻不是真正的指控,然後戲路便跟着一般的驚險片路數走:有槍戰有爆炸,有黑仔刑警自己的犯法行為,好像峯迴路轉,其實……
我總覺得南韓電影這幾年走進港產電影的死路,不是靠偶像賣錢,便是充滿了不安病患電影。以前的電影很具個人主義英雄色彩,政治是不正確的,但殘殺的場面和沒人性的醜惡非常駭人,現在是越來越像荷李活和港產電影,個人的電影風格全被抹掉了,餘下便是不斷地堆砌火爆的動作場,以有懸疑的情節,實際上沒有上一代導演強烈的個人風格。變成了一部你說差又不是,說好又不是的刺激動作片。
其實影片可以分為上下兩半,之前黑仔刑警的死去母親,在路上撞死人,把屍體收藏。最有趣是坐在死者棺木前的一場,有點陰森和黑色幽默的味道。後半段當他接到一個電話聲稱看到撞死人的事件,便成了只有打鬥,沒有氣氛的下半部。
最令觀眾失望的是下半部並不比上半部精采,而是主角捲進了另一個更大的,更兇險的行為,由非常特別的處境,快速變成一般的韓國電影動作片。據說韓國人很重視創作,我看是更重是金錢,而這根本便是一條歪路。
這麼多年我們經過各大文學小說或電影名家,都早已知道人性之惡。你看看現下的香港便一清二楚了,連解釋都不必,但人性之惡是這樣嗎?做錯了一件壞事便永遠沒得翻身?對呀,這是殺人!這不是人性之惡的問題。我散場在黑暗的甬道聽到散場人們的對白,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產生效應了。
因為香港從來也沒有人認為個人和社會的生活本身便必然是政治性的,所以對於搞事的學生只有同情,而沒有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當日子拖長了便認為是孩子搞事,而不理會這個政府沒有退過半步,沒有談判的餘地,是個怎麼可怖的政府?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