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暴力衝擊砸碎的不是高牆而是雞蛋 - 盧峯

蘋論:暴力衝擊砸碎的不是高牆而是雞蛋 - 盧峯

看到蒙面示威者每用石塊、鐵馬撞向立法會大樓玻璃一下,心就禁不住絞痛一下,到他們花了不少氣力把玻璃撞碎,過去五十多天來懸吊在半空的心也跟玻璃外牆一起碎了。這些不知名、不負責任的示威者打碎的其實不是玻璃,更不是他們口中的建制,他們打碎的是「雨傘運動」對非暴力抗爭的堅持,他們打碎的是「雨傘運動」的道德感召力,他們打碎還有市民對運動的包容與支持。
但是,最教人黯然神傷的一刻還不是破壞立法會大樓的時候,而是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先生嘗試阻止暴力及調解時被人喝罵、推開、拖走的時候。一時的怒火、失控在群眾運動中並不罕見,在「雨傘運動」七個多星期以來也無法避免,但每一回只要有人站出來提醒大家保持非暴力和平原則,怒火、失控很快就平息,學生、市民都很自覺回到和平抗爭的大原則。這一回當張超雄不顧安危站出來呼籲抗爭者冷靜時,換來的是惡罵及不合作,是被粗暴的推在一旁,好讓暴力衝擊立法會的行動繼續。換言之,「雨傘運動」從開始就高舉的和平抗爭大原則已開始失守,部份參與者不再信守這個初衷,不再服膺這個原則,這意味運動正在變質,正從和平非暴力轉向暴力,還可能繼續升級。一直支持非暴力抗爭,支持「雨傘運動」的人怎能不傷心痛心呢?
和平佔中及後來發展成更大規模的「雨傘運動」之所以能迅速壯大,之所以能抓住市民的心及支持,靠的不是政治明星、學生領袖的魅力,靠的是對民主這種普世價值的追求,靠的是抗爭者高潔的靈魂及操守,特別是對暴力的鄙視及揚棄。當武裝到了牙齒的執法者以胡椒噴霧、催淚彈、警棍等不必要暴力強加在手無寸鐵的學生、市民身上時,學生、市民沒有還擊,沒有以暴易暴,而是以自己的肉身承受政權的暴力,以奉獻犧牲精神表明對民主、對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堅持。一方亂棒打人亂射催淚彈,一方打不還手,兩者相比較下,執法者及當權者的醜陋表露無遺,抗爭市民學生的高潔也清清楚楚。正是這樣的強烈對比令沒有參加抗爭的市民也甘願承受一點生活上的不便以至經濟損失,繼續支持「雨傘運動」。
另一方面,「雨傘運動」能在國際社會得到廣泛支持,從一般民眾到民間團體到名人政要紛紛發言相挺,同樣因為運動目標清晰,手段理性和平。運動持續五十多天香港治安沒有轉壞,幾個佔領區秩序井然,沒有甚麼衝突風險,有外國旅客還可用參觀旅遊景點的心情到佔領區閒逛,感受一下年輕人追夢的興奮,見識一下香港這種不砸一塊玻璃的文明抗爭文化。當遊客把見聞上載到facebook、twitter或其他網上媒體時,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便清楚看到運動的崇高與當權者的卑鄙,國際輿論自然一面倒同情「雨傘運動」及抗爭的學生、市民。
令人痛心的是,前晚的暴力衝擊,前晚砸向立法會大樓的一塊一塊石頭把抗爭者跟當權者的界線搞混了,把香港向來引以為傲的和平理性抗爭文化染污了,令抗爭者高潔的面容扭曲了,染上了暴力的猙獰。往下來我們已不能再自誇香港的抗議活動不會砸一磚一石,往下來我們再不能說香港的抗爭運動比西方或中國大陸的文明理性,往下來我們已不能再站在原來的道德高地批評當權者、反佔中人士的暴力。
顯而易見,今次暴力衝擊嚴重破壞了運動的原則及道德感染力,削弱了市民對運動的支持及同情,助長了當權者及執法者的氣燄。
我們認為,當務之急除了譴責發起暴力衝擊的人及團體,除了跟這些人及暴力衝擊劃清界線外,更重要的是重申、重建非暴力抗爭原則,提醒及要求參與抗爭運動的市民、學生莫忘爭取民主的初衷,莫忘非暴力抗爭的初衷。若果繼續出現類似前晚的暴力衝擊,甚或有人把暴力升級,那「雨傘運動」過去五十幾天累積的支持、好意、成果便會一鋪清袋,民主運動也有可能一蹶不振。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