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雨傘運動「第一塊玻璃」終在昨夜立會外被敲碎,他們的行動透過網上「吹雞」,到場後即以LINE等通訊程式溝通。但這種「有衝擊無目的」的行為再受各方批評。由封鎖龍和到海富橋到昨日的撞爆玻璃門事件,網民完全自發,「動員」能力略見規模,惟無清晰行動理念及後續計劃,令行動功虧一簣。
容易被滲透
這些衝擊行動,多是由網上留言開始。過去「開Post」號召行動時,網民在碰面後,都會以即時通訊程式如LINE、WhatsApp、Zello等交換聯絡方法。惟這種「相認」方式容易被滲透,經常有人渾水摸魚加入其中,而討論區賬號亦不難取得。
前日晚上,題為「〔唔好升級〕今晚.....想大家....」的帖文前日下午在高登討論區出現,以暗示方式,呼籲晚上到立法會吃「廿三鰷」,與過去幾次行動一樣。不同的是,今次文中並無寫下集合時間地點,因活躍的「鍵盤戰士」已轉用較高隱密性軟件如ChatSecure,能成功號召到數十人同時現身成功突襲。不過,這種「動員」方法,由於網民人數較少,大部份人亦非長期留守者,衝擊成功後無意堅守未獲現場人士認同,在警反撲後無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