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化下的媒體命運(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政治化下的媒體命運
(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王維基的香港電視歷經五年周折,昨日終於開台。去年底在港視發牌過程中的黑箱行為,激起十萬市民逼爆政府總部的情形,仍然歷歷在目,王維基已經將新的電視運營模式——基於OTT(over-the-top)服務的網絡電視帶入香港市場。
「一男子因素」似乎無法抵擋新科技的力量,將香港電視逼入絕處重生的境地。香港電視的優勢在於,市民可以透過智能電視、電視盒子、手機及電腦等四大途徑直接收看;此外,因為是以OTT模式入屋,即使有超過5,000個處所收看,亦不違反《廣播條例》。在這樣的收視模式之下,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流動設備看節目的受眾,自然會聚集到香港電視旗下,而依靠發牌制度而壟斷市場的TVB,恐怕要繼續空守其特權牌照,坐看觀眾流失了。
TVB頻出膠劇,新聞節目又以「中立」之名,實行偏頗報道, 觀眾棄之而選其他,實在是無可厚非。只是,當我們反思,香港的傳媒環境如何會走到今日之局面,不得不感慨新技術對政治管控的消解能力。
早有市場調查顯示,如今的年輕人不是不看劇,只是不再依賴於電視這個傳統渠道觀看而已,他們早已轉移到網絡上去了。香港電視被迫選擇的這種播放模式,吸引的正是習慣於使用流動終端的年輕一代。而這群人,正是消費市場的新興與中堅力量;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正是傳媒需要捕捉並且要與之對話的。
以TVB為首的一眾傳媒大佬,是「恩庇-侍從」模式(media clientelism)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慣於以自己對政權的忠誠,換取在傳媒行業中的經營特權。但是,在互聯網環境下,特許經營的管制手法,其實已經不適應傳媒市場的發展。因為如今的受眾,早已不是幾十年前信息渠道匱乏、且習慣於被動獲取信息的那一代人。大眾傳媒的市場化讓受眾有了更多的選擇,而互聯網的發展,更讓user-generated content成為信息消費的主流模式。在各路行家都在為競爭稀缺的受眾注意力而求新求變之時,TVB仍然坐守舊的政經堡壘,繼續做當權者的「侍從」,傲慢面對市場的變化和需求,其實是自困愁城,加劇自己在行業被淘汰的速度而已。結局如何,應可期待。
有位傳媒界前輩跟我說過,「政治化是大眾傳媒死亡的開始」。看香港傳媒在雨傘運動中的表現,莫不是這句話的映照。預設立場、自我審查、甚至扭曲事實,是傳媒自絕於觀眾的開始。本地傳媒自我審查嚴重;TVB新聞部「(佔中)一方不能美化,(反佔中)一方不能醜化」的編採方針,已經是平常事。左報預設立場,不僅對佔中參與者口誅筆伐,為了抹黑佔中更是不惜扭曲無辜死者的遺言來編造事實。上周發生一名由廣州來城大做交換生的女大學生跳樓事件,《文匯報》不僅將死者貼上「佔中」標籤,更因果錯置誤導讀者是「佔中」導致了死者「無法專心讀書」,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如此扭曲事實,引起在港內地生的公憤,瘋轉〈文匯報,你欠我同學一個公道〉一文,要求《文匯報》向死者道歉和還原真相。
回歸以來,香港政治環境緊張,大部份傳媒或主動、或被動地做了政權的喉舌;而選擇不與政治綑綁的傳媒,就受到無盡的政治打壓和經濟制裁,壹傳媒、港視、和早前關閉的《主場新聞》,都是如此。這樣的傳媒環境,的確讓人心灰。而港視的開台,讓有心獨立、不依附政治的傳媒,看到了互聯網環境下,新的經營模式帶來的各種可能性。與政治精英綑綁在一起,而不遵循市場規律的傳媒,只能被觀眾淘汰,淪為當權者的政治工具;而利用新技術、順應觀眾新的媒體使用習慣的傳媒,仍有大把可為的空間。
其實,昨日不僅是港視的開台日,亦是TVB的47周年台慶日。港視選擇在這一日開台,意味深長。不知精明的無綫高層,是否已經意識到,做權力「侍從」換來的經營特權,其實早已不能保證TVB的行業大佬地位,反而成為阻礙其探索新市場的拖累。因為如今的觀眾,早已經不吃那一套了;而廣告商,亦明白這個道理,開始往流動互聯網方向轉移。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