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你×衝怕你嬲(記者 陳沛敏) - 陳沛敏

話你×衝怕你嬲
(記者 陳沛敏) - 陳沛敏

昨晚凌晨的衝擊立法會事件,最大的錯誤和問題的核心,不在於「整個運動未爛過一塊玻璃,今次卻撞爛了立法會大樓的玻璃」,而在於行動的目標未明、執行草率、不負責任、時機奇怪,最後甚麼都達不到,卻讓政權建制有機可乘。
中共極權下香港沒有民主普選很大鑊、人權自由核心價值隨時失守……這些道理大家耳熟能詳,所以佔領運動才持續了五十多天,為的就是希望中共重新開閘,落實香港真普選。但香港的民生經濟還未到水深火熱的那種程度,因此主流社會即使想要普選,仍然抗拒暴力,主張和平,害怕混亂,信奉秩序。
也因此,佔領運動的非暴力公民抗命原則,可以得到中產的廣泛認同;佔領區那種令外國人嘖嘖稱奇的秩序紀律,可以得到輿論的稱頌,甚至成為一股感召的力量。
不過,對我而言,昨晚行動失敗之處,不在於衝爆玻璃破壞「非暴力光環」,而在於大家由始至終都看不明白,究竟爆玻璃爆來做甚麼,卻看到衝擊者的盲動、冒進、有勇無謀。用網絡語言,就是「鳩衝」:
1.目標未明。若說是因為佔領運動陷於「僵局」,為了取得突破,重奪焦點,行動升級,為甚麼有人衝爛玻璃後,又沒有人進入立法會,那究竟衝來作甚麼?行動究竟想達到甚麼效果?完全令人費解。
2.行動草率。不相信大會不理會大台不要緊,泛民佔中雙學都不代表你也不要緊,若要另起爐灶另闢行動,必須經過宣傳、動員、溝通、協調、部署。理念基礎、動員能力、行動可行性、法律後果都要清清楚楚,通盤推演,並向參加者說明一切。今次,完全看不到,行動中衝擊者亂作一團,行動後卻向「大會」的被捕支援小組求助。
3.不負責任。有網友說得好,就算是恐怖分子,完事後也會出來承認責任,解釋行動目的,但昨晚的衝擊者完全沒有,衝完就散。
4.時機奇怪。如果立法會正在表決政改,針對立法會進行抗爭大家尚能理解。衝擊者最初說,是為了抗議立法會翌日審議「網絡23條」,後來證實根本沒此議程。按道理,這資料一查就知真偽,謠言散播的源頭,至今仍是一個謎。而且,半夜三更夜深人靜之時衝擊,根本難有人增援。剛好建制派這陣子提出在立法會外圍興建三米高圍欄,今次事件勢將成為他們的籌碼。
泛民、佔中、雙學、建制、政府均表態譴責衝擊,分別只在於親者痛,仇者快。雨傘運動的支持者擔心民情逆轉,讓政權建制有機可乘;建制則趁機抹黑佔領運動,乘勢提出種種打壓的建議。
至於衝擊者「是人是鬼」的討論,我興趣不大,因為這很難避免流於誅心之論。有些人確實可疑,但我相信,也確有些人是因為運動發展至今,想在被動清場之外另尋出路,卻跟錯大隊走錯路。在此只想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但若為同道人,就不要再讓親痛仇快的事情發生,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