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寫一本新書,堅持主題是「亞洲金融海嘯2.0」,可是出版社似乎有所保留。上星期,出版社總編向我的助手傳話:「滬港通要開喎?書名咁負面得唔得㗎?」其實我真正擔心,是書未出,亞洲金融海嘯已經殺到埋身。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初,亞洲國家因為資金流入,令到資產價格上升。資產負債表膨脹,加上對未來的憧憬,令槓桿放得更大;由於負債絕大多數以美元計價,所以當美元兌這些國家的貨幣上升,也大大削減欠債者的償還能力。
有些亞洲國家的貨幣,例如泰幣,曾掛鈎美元,可是又不似港元,背後沒有百分百的外滙儲備。當資金流失,資產價格下跌,再加上政府資不抵債,泰國政府惟有以貶值和增加流動性來回應。結果,過度的膨脹一樣要面對地心吸力法則而爆破,資產價格收縮的壓力,亦透過金融系統傳導開去。
泰幣其實早在97年5月被沽售,但到了97年6月30日泰國政府仍然堅持不會貶值。過兩天,泰幣還是守不了要大幅貶值。當時,其他的亞洲國家如印尼,賬面上仍然是有盈餘的強勢經濟,但由97年第三季起,一樣捱沽。回想九十年代中的一役,當其他國家已經出現崩潰先兆,香港作為亞洲區內金融中心,反而成為了資金的第一收容港;由97年5月至8月,在資金流入的驅使下,恒指由13000點升至16500點。不過,當時已中了政治催眠了的評論員,卻將一切都說成回歸的美好憧憬,之前的一切責任,當然被推卸到不懷好意的外國炒家身上。
亞洲區內的物價上漲壓力回順,許多國家都有放鬆貨幣政策的計劃。更令人擔心是,由07年到2013年,亞洲國家的總負債,也由區內GDP的147%,增加到200%。由07年至今,許多亞洲國家因資金流入出現膨脹,但美元轉勢,新興國家的狀況也會逆轉。問題其實不在於究竟聯儲局在2015年那個月份開始加息,而是美元相對其他貨幣,升得有多急和美元相對強勢會持續多久。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