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旺角,我們進入的是一個「沒有大會、只有群眾」的社運新時代。在互聯網,我們經歷的,是另一個「沒有領袖、只有意見」的媒體新世代。因此,當董建華宣佈再搞另一個智庫基金時,沒有人會睇好,不少人斷言他會重蹈「八萬五」的覆轍。
定名為「團結香港基金」,香港今天最需要董氏團結的是哪些群組界別?董氏最有能力去影響及團結的又是哪些機構人才?董氏及其支持者不可能不知道,但他們只能「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中央寄望董建華能團結的不是香港七百萬市民,而是七百位建制派中舉足輕重的代表人物。
李嘉誠由頭至尾只支持唐英年,田北俊公開要求梁振英考慮辭職,只是建制派從未團結的冰山一角;除董建華外竟找不到第二位「德高望重」的香港人來撥亂反正,重新團結建制陣營,才是今天管治香港最令人擔心的地方。董建華率領一眾富豪「掌門人」到北京拜見習近平主席,配合到北京開會的人大政協代表獲「面授機宜」,先為團結香港工程打好基礎,回港後繼續透過核心工作小組擴大會員網絡,吸引招募具知名度及公信力的界外人士及退休精英,同時也吸納招收切志上位的邊緣權貴與青年富豪。他日基金集齊人腳,第一張以示團結的紀念合照,最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並由習主席主禮及鼓勵,以展示中央對團結香港工作的重視,亦可同時反映這個基金在北京心目中的份量。
基金成立的目的,是「攜手做好香港」。對中央來說,好的定義是有利甚至協助中央支持特區政府施政,出錢出力出面視乎需要而定;對基金的支持者來說,則是個人與所屬集團的利益受到保障甚至有更多優先特權。這些目的串連起來,即變成一個「中國好、香港更好,你我最好」,層層緊扣的利益循環。
有人認為基金成立的真正功能是「造王者」,為梁錦松或屬意的人選在下屆特首競選中鳴鑼開路。這絕對不可能是基金成立的唯一或最主要理由,因為基金的成員及其友好對特首理想人選未必有一致的意見,如果基金早已有此一不可告人的「造王」計劃,日後必會有人因道不同不相為謀而退出,令基金的公信力一朝破產,建制派又再各走極端。
回歸前先有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及明天更好基金的成立,前者兼任政策研究與民間智庫角色,後者則專攻特區政府的國際形象及推廣宣傳。團結香港基金顧名思義會以團結香港為主,但應不離上述兩個先行者的格局與方向,因為基金的智囊團及核心分子極多都是「承先啟後」的過來人,要他們完全放棄過去的思維與經驗,絕對是強人所難。
基金的活動可會是「祝福香港」的延續?近年建制派搞的形象工程中,「祝福香港」算是最成功的一個(同期的「特首盃」便無聲無息),皆因由活動內容的多元化到廣告設計宣傳的專業化,均比建制派其他同類活動遠遠優勝,活動名目上雖是由馬會主力贊助,但主要贊助商周大福付出的其實遠比馬會為多,才能做出如此成績,但亦正因為如此,「祝福香港」遂不可能乘勝追擊,擴大為團結香港基金的宣傳主題,否則便易招來其他新加入會員的妒忌。
不少人看到基金綠底反白的「好」字標誌,立即聯想起梁振英競選特首時的橙底反白「齊心」標誌。兩者的確同出一轍,而且意念完全一致,好是指女及子兩字結連,齊心則更明顯,董建華與梁振英由始至終都希望能做到萬眾一心,但以他們的聲譽及公信力,根本連建制派內的齊心團結恐怕也不易做得到,若要推而廣之遍及全港,自然更是不自量力,因為社會分化已是不可逆轉的現象,而他們的再努力,甚至可能更會加速社會的進一步撕裂。
中央若要董建華「威番一次」,必會透過基金的研究,建議和推廣活動,給香港再送大禮。繼滬港通之後,據悉深港通亦會隨時上馬,令團結基金的政治地位及財經影響力立竿見影;至於其他平息民憤的措施,亦會以拋磚引玉方式陸續登場,令基金的聲勢可以不斷壯大,不過以今天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思維和視野,這種「誘之以利、互相包庇」的政治手腕已不合時宜,基金若能團結最主力的建制派,任務經已是超額完成!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