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那城談戀愛

跟那城談戀愛

個幾月前,採訪了一位在旺角街頭,以途人故事作靈感寫歌的藝術家,她說:「多得這場運動,終於有機會好好跟這個城市談戀愛。」愛一個人,會發掘、欣賞她的好,而非把她變成所謂的好;愛一個地方,其實同理。那些開口埋口怕城市競爭力下降,強調發展就是硬道理的人,其實真的愛這個城市嗎?當建設將人離地之時,有一班人離開土生土長的大城市,來到花蓮重拾對土地的熱愛,似戀人,相處、探索、深愛。跟一個地方談戀愛,應該是這麼一回事。
記者、攝影:曾冠輝

O'rip創辦人之一的王義智(左) 與另一位熱血分子 Mickey。

Ki媽不願出鏡,只好叫她捧着自家製的手工皂拍一張照。

青山美術社的林清竹老師。

蕪蔬園兩姐妹昨日剛從田裏挖出的芋頭。

近年,不只是香港人想移民,台北人也一樣,不過並非離開寶島,他們只是厭倦了城市急促的生活節奏,改投南部或花東一帶的懷抱。特別是花蓮,他們大多數是因為一次旅行,從此愛上這片夾在山與海之間的土地,千方百計來到這裏,開民宿、咖啡店,討點小錢過簡單生活,重新掌握失控已久的生活節奏。花蓮有種奇異氛圍,無論遊客還是當地人,總是很容易跟陌生人攀談。在這裏認識了好些朋友,都是外來的花蓮人,跟他們聊天,總會感受到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有禮」店裏有售賣阿美族工藝家馬浪‧阿雄的漂流木作品。

溝仔尾的橫街窄巷一步一景,到處都有古講。

溝仔尾的老建築甚有個性,可是一旦說要改建,它們就會隨時被推翻。

辦免費刊物 推廣花蓮美

王玉萍,台北人,前誠品活動企劃主任。上世紀嫁到花蓮(其實只是2000年前吧),在丈夫經營的咖啡店裏不時舉辦文藝活動。2006年,她懷孕了,忽然覺得自己的生活只來回於家裏與咖啡店,對身邊這個社區仿佛一無所知,於是想跟幾個朋友辦一本地區刊物,透過採訪了解這個地方的人和事。幾個朋友,各自擔任不同崗位,於是有了O'rip(生活旅人)的出現。O'rip是阿美族語,即生活的意思。刊物以雙周刊形式出版,放在花蓮的民宿、小店及咖啡店予人免費取閱。花蓮幅員甚廣,幾個創辦人走遍全縣各地,每期不同主題,大如火車線、山線、海岸線;小如山中寶、農家樂,多角度發掘鮮為人知的花蓮美。
越了解,越深愛。本來她們只打算做一期的地區刊物,結果一做不可收拾,現在已出版了43 期。始作俑者玉萍已退居幕後,聲稱不再參與O'rip的營運。以上一切,其實都是創辦人之一的王義智告訴我的:「花蓮可發掘的題材實在太多,大家都做瘋了,越做越起勁。」起勁之意,不止於刊物上。2008年,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正式進駐節約街,兩層高的古老樓房,樓上是工作室和展覽的地方,樓下則是新增的「有禮」,售賣於採訪期間搜羅得來的花蓮好物,有原住民的木雕、陶瓷、音樂唱片,亦有本土農產品及無添加手工食品。在「故事」之外,亦在消費層面推廣花蓮的美,收益除補貼刊物成本,亦支持當地傳統藝術傳承,滋養土地。
台北人到花蓮的旅遊模式,大多是只在周末遊三天兩夜,所到之處離不開大山大海的旅遊景點,美是美,不過還有更多有故事的地方值得細看。於是,越做越熱血的「生活旅人」於2011 年又增加「漫走」導賞團,通過幾年來採訪的故事和資料,設計了幾條具主題的地道導賞路線,當遊客腳步停留在花蓮市時,他們就走到鳳林、瑞穗、壽豐等充滿鄉土氣息的鄉鎮,親身感受當地人情味。

O'rip 的題材總是深入社區發生在身邊的小故事。

林清竹隨手從抽屜取出歷史照片分享從前花蓮市面容貌。

好些窄巷,不隨導賞團是不會鑽得到的,大家都被老建築的美態引得抬頭觀看。

沿舊鐵道行 漫遊老房堆

「慢」與「漫」,前者是步調,後者是心境,放慢了腳步,不等於放漫了心情。今年暑假,O'rip把眼光回歸花蓮城區,舉辦了「三五好友逛小城」,由O'rip幾位核心成員擔當導遊,以自己的方式和路線,帶領遠道而來的朋友細看自己生活之地。某個周六下午,我也參與了一趟漫遊,由節約街出發,沿工作室附近的舊鐵道行人徒步區遊覽,「這是昔日花東鐵路穿過花蓮市的鐵道,1979年北迴鐵路通車後,這段鐵道被荒廢卻未被移除,日漸隱沒在樓房之中。」這天的導遊是O'rip另一位創辦人啟瑞,移居花蓮18年,大學時主修工業設計,副修歷史和建築,因經常造訪屏東等地,認識不少當地原住民朋友。後來他又萌生念人類學的念頭,於是來到花蓮念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遊走於東台灣不同族群的大小部落,對花蓮歷史亦非常熟悉,「這段鐵路經過的地方叫溝仔尾,是昔日最繁華的地方,酒吧、餐館、戲院、商舖林立。後來鐵道荒廢,溝仔尾也沒落了,卻遺下大堆漂亮老房子,可惜現時的改建動輒將老房推倒,結果老房買少見少。」老房堆中,有一家店:青山美術社。店面昏暗,櫃枱坐着一個老頭,「老伯名字林清竹,現時75歲,年輕時已當電影油畫學徒,學成後離開出生地宜蘭,來到花蓮另闢天地。」一畫就是 50多年,憑出色技藝贏得不少電影院老闆垂青。可是數碼化頃刻顛覆世界,幾十年手藝瞬間貶值,連兒子亦放棄繼承衣鉢,老師傅也開始另謀出路,跑到小廟宇接屋樑、門神、壁龕的彩繪工作,還懂得開玩笑,「從前繪製性感的荷里活明星,現在刻畫廟宇的羽衣宮女,筆下主角的衣服越畫越多了。」時代無情,土壤依舊,要跟着時代走,還得不時嗅嗅腳下土壤的氣息,不然如斷線風箏,一飛沖天,卻不能回頭。

街頭賣葱抓餅的大叔,也是二胡高手,聊開了即席演奏了一曲,還贈予我墨寶。

O'rip生活旅人

花蓮市節約街27號

好事集 集好物

「地不是用來賣的,是用來種的。」這幾年花蓮的地價急漲超過三倍,背後是來自大陸的資金,用各種方法在花東地區囤積土地,等待時機拔地而起。面對高價,有人會心動而選擇出售土地,亦有人堅持信念,握緊土地,默默耕耘。
2010年起,每逢周六上午,花蓮市鐵道文化園區都會有「好事集」。這個「友善環境的在地農夫市集」,是花蓮第一個農夫市集,提倡人與土地建立友善關係,即鼓勵農夫以有機或自然農法等對土地友善的耕種方式,不使用農藥及化肥等破壞生態的東西,亦透過市集重新連接消費者與農夫,讓消費者了解每天放進嘴裏的東西如何得來。蕪蔬園是其中一個農友攤檔,看檔的是兩姐妹,姐姐務農,妹妹推銷,「7年前在姐夫快要退休時,姐姐就開始落田耕作。」妹妹說。在大家追逐着有機農產品時,她們偏不以有機自居,「我們不喜歡替農產品作有機認證。所謂有機早已氾濫,我們更相信自然農法,用自家堆肥,遇蟲害時寧願選擇放棄收成亦不灑農藥,出來的農產品或許有點瑕疵,但保證是健康成長的。」女兒後來也加入務農行列。土地上,一家人齊齊整整。
市集不單售賣農產品,也有一些本土手作。用過花蓮有名的Ki媽手工皂嗎?沒想到在這裏竟遇上Ki媽本人,當每天使用着手工皂,某個時刻突然遇見製作者,就恍如提着心愛的LV手袋在法國遇上路易威登一般興奮,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原來可以近在咫尺。旁邊一檔,枱面陳列一些手作擺設,跟檔主聊起陳列一角的「布M巾」,她面容沒有一絲尷尬,當着兒子面前大方分享,我似懂不懂的點頭。說到尾,她介紹自己:「我是玉萍。」

兩姐妹賣花生時分享剝花生的辛酸,直接告訴你價錢包括手工,不是量產貨可比。

Ki媽手工皂一直是我至愛。質地溫和,用後皮膚不會太乾燥,更有廿幾種不同功效的款式。

潤唇膏以純天然乳木果油、牛油果油等製造,有薰衣草、薄荷等香味。

好事集

花蓮市鐵道文化園區
時間:逢周六 9am - 1pm

Travel Memo:台灣花蓮

機票:乘坐中華航空到台北,來回經濟客位機票每位約 $1,479 起(已連稅)。於台北轉乘普悠瑪號往花蓮,車程約 2 小時,票價每位約 $114。

簽證:持BNO及特區護照、在港出生或曾到台灣者,可於出發前在網上申辦簽證,費用全免。( https://nas.immigration.gov.tw/hkvisa)

匯率:1港元=3.9新台幣(文中價錢已折算成港元)

鳴謝:中華航空、台灣觀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