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的足跡 - 邁克

梅的足跡 - 邁克

古墓派喜歡把「新加坡」寫成「星架坡」,以示鶴立雞群,其實它還有一個更古老的名字「石叻」,據說清朝已經通用,是馬來文Selat音譯,意解海峽──當地的老字號英文日報就叫《海峽時報》。梅蘭芳過境的時節,華僑仍以中華民國作為年份計算單位,那張踴躍全程貼身追蹤的《總匯新報》在我童年不復存在,倒是三年後跟進「梅蘭芳博士允南來獻藝籌賑」新聞的《南洋商報》壽命長久,換上《聯合早報》招牌出版迄今。教主親身示範梅派藝術的美夢當然落空,三八年赴港演出後留下避亂,四二年與張愛玲前後腳返上海,引頸以待的南洋粉絲欲療戲癮,只好乘搭輪船到遙遠的新中國。
星洲四小時遊行程非常緊湊,先往植物園參觀奇花異草,再到橡膠園欣賞割膠,順道憑弔革命遺跡中山井精衛井,繼而在「本地唯一瀕海」的海景旅館喝下午茶,最後還考察了兩間戲院才打道回船,「匆匆回到丹戎巴葛碼頭,登上同一郵輪回國」。海景旅館在我老家附近,格局和貌似同級的淺水灣酒店差天共地,奇怪地主怎麼不請貴賓光臨高檔的萊佛士,照計交通路線更加方便。有幸獲得名伶瀏覽的戲院是首都和大華,都是我小時候常光顧的娛樂場所,前者專映首輪西片,第一次領教辛康納利毛胸就在這裏,寶蓮基爾其中一本影評集的名字《I Lost It at the Movies》,總令我想起這家空留軀殼的老戲院。大華位於牛車水,現為廉價購物中心,當時叫上海戲院,舊名字天演舞台仍然刻在建築物外牆。博士嫌設備「略微遜色」,但二十多年後的吳君麗們毫不介意,在它台上大跳電筒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