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攬專才 發展科研(理大領袖及創新研究中心總監 趙之琨) - 趙之琨

招攬專才 發展科研
(理大領袖及創新研究中心總監 趙之琨) - 趙之琨

發展科技創新跟惱人的天氣都是叫人無可奈何,有心無力的。
香港的國民生產總值用於研發的少於百分之一,遠遠落後新加坡、南韓在科研的投入。若要香港這個科技的沙漠開花結果,香港政府便要着力推動科研發展。由於發展科技產業需依重人才,故此培育和延攬人才便是發展科技政策的先決條件。
現在香港三百多萬勞動人口中約有二萬五千人從事科研工作。但假設香港要追韓趕星,於未來研發經費按年增加僅0.5%的話,香港每年便得新增以萬計的科技人員。
科技人才需求殷切,為全球各國爭相延聘。但香港從來不是贏家,輸出人才多於人才輸入。為了招攬人才,香港政府推出輸入內地人才和優秀人才入境等計劃。前者旨在吸引內地專才到港工作,滿足本地人力資源需要。這計劃不設限額,八年來吸引了約六萬人來港。另一計劃則面向全球,申請人不論國籍,亦不需要得到機構聘用,他們只需達至基本資格便可移居香港。這計劃名額每年一千。綜觀上述兩個計劃的成效,經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來港的人數眾多,但人才的補給多限於香港現有主要行業,但從事生物、通訊、節能環保科技方面的人鳳毛麟角。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門檻雖低,但成功申請的只有二千多人,近半的申請者的專業背景都是金融貿易,跟科技創新關係不大。據了解,有些新來港的專才,認為香港的吸引力日漸消減,故萌生去意。
過去十年來,從國內來港升讀大學的學生人數增加了十倍。按現行法例,外來生畢業後可有一年時間尋找工作,找到了便可留港。他們當中不乏科技專才,只是能否找到科研相關的工作便別作他論了。這些高學歷人士的去向不定。以往一般會希望留下,近年大半畢業後便回內地發展,暫時不離開的也只是多留幾年,找不到好機會便回國。事實上香港經濟不及內地發展蓬勃,居住環境欠佳,中港矛盾等種種因素都叫他們難下決心留下來。
畢竟香港於五年內人口增加了二十萬人,這已是整整一個東涌新市鎮的人口。這些新來港人士固然對本地的經濟有貢獻,但政府沒有顧及香港未來於科技產業的人力需求,故此應全面檢討這方面的政策,修定人才甄選準則,透過種種計劃去吸引科研人才,同時幫助他們盡快融入香港。
香港需要遠大的人口政策,一個能顧及香港創新科技發展的人口政策。

趙之琨
理大領袖及創新研究中心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