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導演接受光明頂才子傑的訪問的確可以說是暢談甚歡,尤其彼此回憶起年少的英倫歲月,在不同年代卻能相互勾引起情迷電影的往事。許導演罕有的不再是一句起兩句止的作風,畢竟是對手不同能擊出火花了。
她講到了身為導演把關的責任,譬如對優秀的演員葉德嫻便是讓她自由發揮無甚干預,只要不過火就行,這個說法讓我聯想到在「黃金時代」中她對編劇李檣恐怕也是這樣;她對這位已負盛名的編劇自己慣用的他已有十足的信賴吧,否則不會給我一種編劇綁架了導演的感覺,而這編劇綁架導演現象變成了「黃金時代」的瑕疵。
其實最佳導演連拿了幾屆的專業學院獎,為何如此缺乏自信竟被編劇;而且在此片還是監製所擺佈──她的擁躉一定又要反對此說,而我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許導演當然是一個有主見,肯堅持的電影人,但在這部電影中李檣似乎比她更為強勢。有時我很對中國電影某些編劇導演反感,且認為他們之中不乏白擔了虛名之輩,才子少痞子居多,我亦不覺得在宣傳中說成影片特色的劇中人面對觀眾來論說蕭紅這點子可取,反而阻礙了影片流暢進行,不但缺乏真實感,更影響了導演的發揮,搞了一大堆人來講蕭紅;反而正是忽略了蕭紅這個人,令影片變得沉悶而不倫不類, 然而這樣的編劇變成了許導演影片中的葉德嫻;而把關的導演本來的特點專長竟埋沒了,如何不叫人深表遺憾,正如不少人遺憾習大大讚「黃金時代」的timing不對,只因來遲了幾天, 否則改寫票房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