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統計處(圖)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港人平均預期壽命繼續冠絕多個死亡率低的經濟體系,並越來越長壽,男性為81.1歲、女性86.7歲。腫瘤、循環系統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仍然是本港三大主要殺手,而因精神和行為障礙死亡的比率,較10多年前上升1.5個百分點,比率為當年2.8倍。
統計處發表最新一份《1981年至2013年香港死亡趨勢》專題文章,數字顯示,2013年標準死亡率5.7%,為過去32年最低。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依次為腫瘤、循環系統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分別佔32%、22.5%及21.4%;其餘疾病所佔的比率大致上沒有變化,惟精神和行為障礙佔死亡原因比例持續上升。
較日本瑞典長壽
精神和行為障礙包括精神分裂、心境障礙等。統計處數據顯示,2001年因此類疾病致死亡的比率僅0.8%,至2011年升至1.8%,2013年進一步上升至2.3%。女性因此病的死亡率較高,為3.2%,男性則為1.6%。
另外,港人平均預期壽命繼續稱冠,男性為81.1歲,女性仍較長壽,為86.7歲,但兩者差距已進一步縮窄。而低死亡率的日本,男女預期壽命分別為80.2歲及86.6歲,瑞典為80.1歲及83.7歲。
港人平均預期壽命延長,統計處另一份有關香港撫養趨勢的分析亦指出,老年經濟撫養比率,即沒工作的長者相對每1,000名有工作的人口比率,2013年為247,但至2041年將上升至656。至於兒童經濟撫養比率將由2014年達至低位後微升,但隨後下降至2041年的216。此消彼長下,2041年總經濟撫養人口比率將大幅升至1,237,即每1名有工作人士,供養1.237人,包括兒童、長者和無經濟能力的成人。2013年為供養比率低位,每1人供養0.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