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聯三位代表擬北上向中共領導人表達要求真普選意願,並發表致李克強的公開信,竟被註銷回鄉證而未能登機,遑論入境北京。他們今後與被放逐海外的民運人士一樣,只能北望祖國,不得其門而入,顯示中共已落下與學聯、泛民對話的閘門,在香港普選問題上推行習近平特色的民主試驗已難以逆轉。港人還要指望與習近平、李克強對話,讓他們施捨普選,讓他們撤換特首嗎?與其如此發習李夢,不如回到學聯罷課時的起點:「希望在於人民,改變始於抗爭。」
習近平與奧巴馬上周二夜遊中南海後,中國官方近日透過微博披露了部份習奧會內幕,顯示習近平的民主觀與國際社會認同的普世價值相去甚遠。習近平特色的民主有兩大要點:一是「我們講究的民主未必僅僅體現在『一人一票』直選上」;二是「我們必須代表全體人民」,為此要有廣泛的民主協商過程,而且要幾上幾下。對比之下,中共在香港普選問題上的落閘過程,顯然是習式民主的試驗過程:既有一人一票,又不是簡單、真正的直選;既定了篩選機制,又要幾上幾下地協商。
這種自相矛盾的民主觀,仍有其內在的一貫性,即「加強黨的領導」。不簡單地接受一人一票,是因為無法操縱,或者操縱成本太高,特別是對於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就算容許一人一票選舉地方首長,也必定要經過篩選,以確保中央的意願,或者說中共領導人的欽點可以實現。
言必稱代表全體人民,無非是為民作主的代名詞,而不是由人民自己作主。習近平不是說,要有廣泛的民主協商過程,要幾上幾下嗎?怎麼在香港普選問題上就一錘定音、不可撼動了?他在紀念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致辭時不是說,「涉及一個地方人民群眾利益的事情,要在這個地方的人民群眾中廣泛商量;涉及一部份群眾利益、特定群眾利益的事情,要在這部份群眾中廣泛商量」?怎麼在香港普選問題上就不與泛民商量、不與學聯商量?無他,只要可能有違「加強黨的領導」,就沒得商量。
習近平主政後,在內政外交上完全摒棄了韜光養晦的傳統,強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但在香港問題上完全不復有鄧小平當年提出「一國兩制」的政治自信。如果說,香港回歸後頭15年曾進行「兩制」試驗,那麼,梁振英上台以來就開始轉向「一國」試驗,更多地按照「一國一制」的固有觀念、思維來看待和處理香港問題,在重要文件、報告中避提「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甚至凡事套上主權論、國家安全論、外部勢力論。
當香港的管治影響中共權貴家族利益時,當香港的管治牽動中共高層權鬥時,習式民主的試驗自然會偏向極左、偏向「一國」,令港人爭取真普選的道路更加險峻。歷時50多日的佔領運動,已到了被清場的最後時刻,難以再支撐學聯要求與港府、與中共領導人對話,中大民意調查更顯示逾六成受訪者認為佔領者應全面撤離,第一階段的佔領運動就此宣告失敗嗎?習式民主試驗就此宣告成功嗎?
答案並不取決於金鐘、銅鑼灣、旺角佔領區何時被清除,而是取決於市民繼續抗爭的勇氣、策略。被拘捕的留守者、自首的佔領者,可望把法庭辯論演變成爭取真普選的論戰,延續國際社會對港人爭取真普選的關注,也為泛民議員明年在立法會否決假普選方案、為佔領運動明年捲土重來延續人氣。如果香港能為中國的普選探索道路、提供經驗,絕不會是由領導人欽點候選人、由中共為民作主的習式民主,而應是符合普世價值的真普選。「我要真普選」的獅子山精神,不會隨佔領區的清除而泯滅,更不會因中共的打壓而泯滅。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