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過度捕獵 數量急跌三成藍鰭吞拿魚列瀕危物種

遭過度捕獵 數量急跌三成
藍鰭吞拿魚列瀕危物種

日本料理中最常見的太平洋藍鰭吞拿魚,因人類濫捕濫吃而瀕臨絕種。環保組織「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昨日(周一)在澳洲悉尼會議上公佈最新瀕危動物紅色名錄,藍鰭吞拿魚、中國河豚及美國鰻魚,因為被過度捕獵而被列為瀕危物種,凸顯這是人類熱熾追求美食的惡果。

IUCN紅色名錄今年審視了76,199種物種,當中22,413種被列作瀕危,瀕危程度由「無危」(Least Concern)到「絕滅」(Extinct),共分成8級,不少物種是受全球日益增長的美食市場威脅,濫殺濫捕而被列入紅色名錄中,其中每年在日本築地市場拍賣的太平洋藍鰭吞拿魚,由「無危」連升三級,被列為「易危」(Vulnerable)類別。
IUCN解釋說,亞洲人嗜吃魚生和壽司,對太平洋藍鰭吞拿魚的需求殷切,利字當頭,變相鼓勵漁民爭相捕獵,很多往往未及成年繁殖期已被火速捕獵,被食家吃進肚子裏,令藍鰭吞拿魚數目在22年間急跌19%至33%。

藍鰭吞拿魚是魚生上品,需求殷切以致濫捕,導致瀕危。

河豚40年暴跌99%

至於含劇毒的中華眼鏡蛇也被列為「易危」物種,這種在越南及中國南方一帶出沒的毒蛇,在亞洲飲食文化中被視為秋冬進補的最佳食材,20年間數目大跌30%至50%。
被日本食家奉為極品的中國河豚,在過去40年間被濫捕,令數目暴跌99%,屬「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種。此外,美國鰻魚則因為食客對日本鰻魚供不應求,再加上氣候轉變、寄生蟲和污染等原因,數目亦大減。
IUCN總幹事勒費夫爾表示:「每一次紅色名錄更新,都令我們認識到地球多元的生態環境正不斷消失,原因是基於要滿足我們對資源渴求的破壞行動。」IUCN強調人類對食物的需求,對物種構成無法持續增長的壓力,要求對捕獵某些物種設立上限,才能夠有效制止物種在地球消失。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