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落閘,八三一添馬公園集會,背靠維港的大台上斗大「抗命」二字。最後還是各自回家。翌日就是二零一四至一五學年的開學日,三年級編劇科的第一課。無非就是角色、事件、轉折點和結局。小錦囊是「角色比情節重要」,我給同學們一個關鍵詞:「經歷」。
一切從故事大綱開始。其實只要抓住那關鍵的「有一天」就好,故事就從那裏開始。第三節課後就罷課了,「建立角色」才剛開頭;教他們收集角色的習慣、記憶、經驗和充滿戲劇性的「第一次」,旁觀角色如何學會愛和恨。我是喋喋不休的老師。沒有最重要,只有更重要;你要愛你的角色……。但願能將「以人為本」封存於他們腦袋中。
然後就到了九月二十六日晚上,黃之鋒與周永康被捕;意料之外,情理之內,所謂「戲劇性」,就是如此。
情節不重要,人,才是關鍵。因為人有情緒,情緒以感情經驗帶動,是事件推進的動力與能源。想要成千上萬群眾走上街頭的浩大場面?澎湃的情緒是關鍵。回應的其實並非當下,而是無數洩氣失望憤懣悲愴的過去。就是這樣。至於「第一次」,鑄就角色的愛恨與其後對事物的諸般反應;於是,你會明白,數千人一起經歷人生第一次吃催淚彈,真是非同小可。
情節是架空的設定,而好的角色,卻是有生命的。當你知道你的角色並非靠你當拷貝貓拼貼出來,而是生成自真實的生活;有呼吸、愛、恨與血肉,你身為作者,就得無比謙虛,你只能聆聽──如果你抗拒這種說法,而同時認為自己設定的角色是活生生的,那才真的是荒謬可笑──因為他不屬於你的經驗,你要學習與他對話,腳踏實地,並且明白他的想法。然後你就會知道,你不能以你一早設定的情節限制他的抉擇。
於是中環變成金鐘,並且生出了旺角和銅鑼灣。
兩週之後,我回到學院。對於角色的建立與行動力,我相信同學們必定比兩週前領會更多;這得歸功於雨傘運動,它根本就是一場結合政治、人文通識與編劇科的大型活動教學。
課程繼續,我們討論「情節推進」。關鍵在於掌握事物做成的影響與角色的反應,也就是要對角色的處境和狀態充份了解;那其實就是時、地、人的互動。
同學需要不斷修改作業。我說,別急,先搞定角色。最常用的評語就是,你還沒弄明白你的角色,你都沒搞清楚他在想什麼……。你根本就沒掌握住角色的處境。是的,角色總是在困局之中。我們就是愛看角色最後能打破困局的故事。角色能否打破困局,就看他能否作出改變;如果你對你的角色愛得不夠──這說法有些虛無,但你真的需要與你的角色相愛共鳴──恐怕很難找出讓他改變的力量來源。
回頭說故事大綱。大綱總有修改的空間,為免沒完沒了,設定結局是很重要的,否則過程中很容易會失落前進的方向。我總是在問,你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有生命力的故事,其行進的路徑,總會基於角色的處境、狀態作出不同的抉擇而調整,縱或曲折,但只要能記住初衷,總能導引故事行進到當初期望的壯麗結局。
雨傘運動亦然。作為編劇老師,我是這樣相信的。這不是洞見高識,而是當我看見寫着「我要真普選」的直幡在獅子山上垂下,我不得不由衷折服,深深感動;所謂「劇力萬鈞、高潮迭起」,也不過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