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生活:義工做農夫 赴塱原濕地稻米秋收 分享保育成果

蘋果生活:義工做農夫 赴塱原濕地
稻米秋收 分享保育成果

【本報訊】在落馬洲支線計劃「存活」下來的上水塱原,在保育團體及市民的努力下,濕地如今更適合雀鳥棲息。長春社在2009年起種水稻白米,環保之餘又推動本土農業,令已屬「瀕危」的禾花雀數目也有回升。「秋後算賬」,長春社昨在農地舉行稻米收割活動,分享農夫努力耕作的成果。「自己稻米自己種」,有畢業生更穿上畢業袍來到田野分享親人默默耕耘的成果。
記者:彭美芳

地位僅次於米埔的塱原濕地,本地保育組織長春社在05年起,開展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計劃,為回復濕地生態,可供更多鳥類聚集。初時長春社的濕地管理計劃,由種植荷花、茨菰、馬蹄等水種植物,吸引鳥兒覓食水;09年起再種水稻,包括粘米(有象牙、廣源及絲苗米)及珍珠米,成功吸引禾花雀到塱原聚集及繁殖。

雀鳥棲息品種回升

長春社助理保育經理許淑君指,05年和香港觀鳥會合作保育,該地由以往有230多種雀鳥,升至現時近300種,以水鳥為主。塱原在落馬洲支線發展時,才被公眾認識,長春社的「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透過一年兩次的稻米種植,教育公眾保育濕地的重要性,每年4月及11月,是稻米收成的時候,昨日是今年粘米第二造收成,兩周後收成珍珠米。
收割成果的日子,吸引了大批義工到場。理大畢業生Cyrus昨黃昏和剛完成收割水稻的胞姊,在塱原珍珠米水稻田中影畢業相,除了欣賞禾田美景,也喜愛香港米的「本土味」。胞姊所種的珍珠米,雖然口感不及泰國入口米軟,但有香港的特別味道,他認為政府不應抹煞鄉村農業,「政策一面倒,冇理到鄉村,農田係公公婆婆嘅根但俾基建抹煞」。 許承認資金所限,農作機器也不及大企業。但隨着種米的經驗已成熟,長春社計劃增加新田,招募更多義工。除了塱原,許淑君指本港南涌、荔枝窩等亦有水稻田,近年「種米再興番!」

一家大小到塱原收割稻米,順道學習環境保育。

「打雀龍友」遺垃圾

不過,在塱原吸引更多鳥兒來臨的同時,富貴的「打雀龍友」也大量湧至,昨日所見,大批龍友一字排開,坐在阡陌上等待目標。有份在塱原耕作的農民坦言,不時有攝影發燒友拿着大型腳架、昂貴的長鏡頭,在狹窄的阡陌上橫行,「佔領農田」、「等雀」,更甚者留下捕鳥陷阱、引誘餵食,最終留下垃圾,變相改變鳥兒習性,增加牠們的死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