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中綫文物來自浙江福建海上貿易

沙中綫文物來自浙江福建海上貿易

【本報訊】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昨日發表網誌表示,海上絲路的申遺準備工作已展開,絲路歷史上或未見香港名字,但香港實質上是持續千多年的海上絲路其中一環。香港現時有200多個已知的考古遺址,當中可能存有不少文物與海上貿易有關,如最近在土瓜灣港鐵沙中綫工地出土大量宋代文物,不少屬於來自浙江龍泉窰和福建磁灶窰、莆田窰的瓷器。
曾德成表示,廣州是海上絲路始發港之一,海上貿易始於秦漢。香港作為廣州的外港,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屯門自漢代起屯兵駐守,其後配置船艦,保護商旅的安全。到了清代,外國商船在進入廣州之前,一般會在香港仔石排灣補給食水。
網誌指出,最近在土瓜灣港鐵沙中綫工地亦出土大量宋代文物,不少屬於來自浙江龍泉窰和福建磁灶窰、莆田窰的瓷器,都與海上貿易有關。萬宜水庫工地1974年發現的明代沉船遺骸,內有東南亞燒製的瓷器碎片和中東的琉璃珠,都是十分重要的絲路貿易文物。

港冀參與海上絲路申遺

香港現時有200多個已知的考古遺址,當中不少可能埋藏了與海上絲路有關的地下文物,海域內或仍存有古代沉船遺存。海上絲路的申遺涉及歷史研究和文物遺蹟調查,要花大量時間和人力。香港希望能參與這項文化遺產工程,與鄰近城市合作,開展研究,讓公眾認識香港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
資料顯示,今年4月,港鐵沙中綫土瓜灣站近宋王臺的工地,發現有六個古井、麻石明渠,並掘出了數千件包括宋、元朝,以及清朝的錢幣、陶罐、瓷壺等出土文物。保育人士表示遺址可以追溯至700至1,000年前的宋、元時期,估計當年已經有過千人居住,很大機會是已埋沒的宋末聖山遺址,促請港鐵馬上全面停工,但明顯未能叫停發展。